长期以来关于白求恩,着重宜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要救助中国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生命垂危的男人,临终前惦记的不是自己,反倒是远隔重洋的前妻,这位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的白求恩大夫。 他生命最后的这份牵挂,展现的远不止医者仁心,更是一种跨越了国界与生死的深情。 但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把一个加拿大人塑造成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的人生故事,可比“高尚”、“伟大”这些标签要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 而提起白求恩,很多人脑海里立刻蹦出这些光鲜的词儿,可标签之下,是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他首先是个顶尖的医生,也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后来成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这一辈子,就是医学与人道主义的交织,也是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不断碰撞。 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小时候显露过艺术天分,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医学这条路。 在英国爱丁堡读书那会儿,他遇上了富家女弗朗西斯,两人迅速坠入爱河,结了婚,弗朗西斯也确实帮衬,资助他在欧洲好些地方深造,为他后来的医学成就打下了底子。 并且学成回国,小两口在美国开了诊所,眼看着日子就要红火起来,谁知命运弄人,正当他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白求恩被查出得了肺结核——搁当时,这跟绝症差不多。 为了不拖累妻子,他硬是提出了离婚,一个人跟病魔死磕的日子里,白求恩也是个狠人,竟然拿自己做实验,最后捣鼓出了“人工气胸疗法”,不仅把自己给治好了,还一下子出了名。 事业成功,身体也康复了,白求恩对爱情的火苗又重新燃了起来,他跟弗朗西斯复婚了,可这段婚姻,也没能走多远。 白求恩一门心思扑在医疗事业和社会工作上,夫妻俩聚少离多,日子久了,弗朗西斯选择了离开,而且很快就嫁给了别人。 但两次婚姻都黄了,这事儿搁一般人身上估计得蔫一阵子,可白求恩好像没事人一样,反而更专注地投入到他的事业和理想里去了。 到了30年代,世界不太平,法西斯那股邪火越烧越旺,白求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干脆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积极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斗争中。 在西班牙内战一打响,他就以国际志愿者的身份奔赴前线,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他不光把医疗技术磨练得更精湛,政治信仰和人生观也更加坚定了。 1938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白求恩响应号召,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延安,他被任命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卫生顾问,从此开启了他在中国抗战岁月的传奇。 延安那条件,艰苦是真艰苦,可白求恩一点没退缩,他马上就投入到医疗改革和培养人才的工作里。 他引进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改进了战地救治方法,设计了简易的输血设备,办培训班,编写医疗手册,还指导团队用当地的材料制作医疗器械,他这一来,八路军的医疗水平和救治效率真是大大提高了。 在冀中前线的一次战役里,白求恩曾经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眼睛都没合一下,就为了抢救伤员,有个战士失血过多,眼看就不行了,他二话不说,直接把自己的血输给了那个战士。 然而,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就是爱开玩笑,在一次手术中,白求恩不小心划伤了手指,伤口感染,最后发展成了败血症。 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他心里挂念的,除了前方战士的安危,还有远在异国他乡的前妻弗朗西斯的生活。 他留下遗嘱,请求聂荣臻将军帮他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把他几件随身物品分给需要的人,再请国际援华委员会给生活贫困的前妻弗朗西斯寄一笔生活费。 白求恩这一生,说短也短,说辉煌也确实辉煌,他从一个有点浪漫情怀的医生,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他用自己的命,解释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人道主义情怀,他不单单是个医术高超的医生,更是一个对全人类都充满了爱与责任感的人。 信息来源:白求恩是怎么来中国的2008-04-2819:28环球时报
长期以来关于白求恩,着重宜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他到底
暗影追魂客
2025-05-07 17:03: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