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印尼雅加达街角有家老面店,熊如淡、黄凤娇夫妇天不亮就忙活着揉面、煮汤。 1948年,这对广东梅州来的侨胞做了个改变命运的决定——收养了个两岁混血娃,取名熊德龙。 谁也没想到,这个荷兰和印尼混血的娃娃,后来成了往中国砸钱四个亿的"中国铁粉"。 小德龙在面店长大,耳边全是客家话。 养母黄凤娇当掉陪嫁手镯寄钱回国时总念叨:"人在外头,根不能断。" 八岁那年,他看着母亲把最后一件首饰换成汇往梅州的汇票,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劲,在他心里扎了根。 十九岁那年,熊德龙揣着养父母卖房凑的启动资金开了家海绵厂。 结果工厂发生了火灾,被火烧得一干二净,家底全部赔光了。 他蹲在废墟前抹眼泪,养母不但没有埋怨,却一直鼓励他。 正是这种不服输的劲,让他东山再起,从印尼杀到美国,涉及各个领域,房地产,媒体等行业。 但是不管赚多少钱,他总把"诚信"俩字挂嘴边,这是从小听到大的的客家生意经。 1978年熊德龙第一次回梅州,跪在老家田埂上抓了把土,操着客家话大喊:"阿姆,我回来啦!" 从此他像开了挂似的撒钱,德龙大桥跨梅江,畔坑小学书声琅琅,梅县医院亮起二十四小时灯。 二十多年砸进去四亿多,建了六十多所学校、十五座桥、三家医院,还送三千基层干部出国进修。 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指着胸口说道:"这,跳的是中国心!" 1997年香港回归,熊德龙自掏腰包在洛杉矶组织了一场万人庆典,把唐人街变成全都插上了五星红旗。 看到西方媒体抹黑中国,他直接砸六百万美元买下《国际日报》,天天用整版讲中国故事。 南海仲裁的时候,他亲自撰文开怼:"这帮人黑中国,良心被狗吃了!" 现在熊德龙已经八十多了,还坚持每年回梅州。 在嘉应学院讲台讲客家古训,在印尼工厂挂"锦绣中华"的匾额。 有人笑他:"你一个混血人,一直去中国干什么?" 他摸出养父母留下的土楼模型:"我根在梅州,魂在中华!" 对此,你怎么看?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烟雨任风散
2025-05-07 16:55: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