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又想起她至今未入选中国两院院

夜色温柔织 2025-05-07 16:32:51

屠呦呦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又想起她至今未入选中国两院院士的事儿。新加坡联合早报 5 月 3 日报道:“此次屠呦呦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人们再次提出那个老问题:为什么她至今仍不是两院院士?”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反复提及,实在是因为屠呦呦手里的 “成绩单” 太耀眼 —— 她带领团队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至今仍是全球治疗疟疾的 “终极武器”,尤其在非洲,每 10 个疟疾患者就有 6 个靠青蒿素类药物捡回性命,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00 年到 2020 年,青蒿素相关疗法累计挽救了全球 900 多万人的生命。 按理说,凭这样的成就,评个院士应该是 “板上钉钉”,可现实却有点 “拧巴”。 中国两院院士评选有套成熟的规则,比如需要依托科研机构的推荐,看重长期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还要考察论文数量、科研项目层级这些 “硬指标”。 屠呦呦的情况有点特殊:她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 “523 抗疟项目”,属于国家紧急任务,目标特别明确 —— 找到治疟疾的药。 那时候哪有什么发 SCI 论文的概念,整天泡在实验室和药材堆里,终于在 1971 年锁定了青蒿素。 这种 “从 0 到 1” 的突破性成果,更偏向应用层面,和院士评选中侧重的 “理论体系构建”“持续科研产出” 不太对得上。 再加上她长期在基层单位工作,直到 2011 年获拉斯克奖前,很多同行对她的了解都不深,推荐环节也容易 “吃亏”。 不过话说回来,院士头衔说到底只是个 “职业标签”,屠呦呦的成就早就跳出了任何头衔的限制。 2015 年她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颁奖词里写得清楚:“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这份礼物的分量,可比任何院士头衔都重得多。 现在回头看,当年没评上院士,反而成了一种 “注脚”—— 它让人们更清楚,科学的价值从来不该只用一张证书来衡量,就像青蒿素默默在显微镜下改变分子结构一样,屠呦呦的贡献早已融进人类对抗疾病的历史长河,不管有没有院士头衔,她都是那个让亿万人记住 “青蒿” 二字的人。 记住她让无数家庭不再因疟疾破碎,让非洲儿童能笑着跑过草原,这就够了 —— 有些名字,本就不需要任何前缀来增色。

0 阅读:75

评论列表

zj304

zj304

1
2025-05-07 17:35

屠先生超龄了,哎~

猜你喜欢

夜色温柔织

夜色温柔织

夜色温柔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