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宋美龄奉蒋介石之命,打算将海军上将陈绍宽带去台湾,陈绍宽拒不赴台,放话称:“如果一定要我走,那我就从飞机上跳下去!” 信息来源:陈绍宽:从旧海军总司令到新中国副省长.中新网 陈绍宽少年时期就展现出卓越的理工才能和海洋情怀。清末新政期间,陈绍宽考入了福州船政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海军教育机构之一。 他后来被选送至日本海军学校深造,学习现代海军科技与战术。 在日本的几年,他与同时代的其他留学生如萨镇冰、郑孝胥等人一道,受到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并深受日本明治维新后海军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留日归国后,陈绍宽被委任为海军技术军官,逐步进入了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核心。 在20世纪30年代,他已成为国民政府海军的重要人物,积极参与海军编制改革、舰艇采购以及人员训练。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购买了多艘德国和意大利的先进军舰,还筹建了海军机械制造厂、造船厂和无线电通讯体系,为中国现代海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海军在武器装备和兵力上远不如日本,但陈绍宽并未因此退却。 在他任海军部部长期间,力主“虽弱必战”,多次调动江防舰艇阻击日军沿江溯流而上的作战计划。 尽管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无法与日本海军抗衡,但在保卫南京、武汉和长江沿岸战役中,海军官兵仍多次以小舰抗大舰、以老舰抗新舰,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尊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绍宽在战时强调海军教育,成立了“海军军官学校”和“海军机械学校”,亲自制定教材、聘请教官,强调实用技能与爱国精神并重。 他常对学员说:“海军虽弱,但气节不能弱。我们要让敌人知道,中国的海洋不容侵犯。” 1949年,国共内战已接近尾声。解放军渡江南下,国民党政权节节败退。 为了保存实力,蒋介石决定将党政高层和军方要员一并撤往台湾,图谋“反攻大陆”。作为长期执掌海军权柄的上将,陈绍宽自然在撤离名单之列。 宋美龄亲自出面劝说陈绍宽,希望他“随大流”赴台,“共襄复国大业”。陈绍宽身穿整洁的旧式海军制服,满脸疲惫却目光如炬。 他知道此行绝非寒暄,而是一场意志的较量。宋美龄语调温和却铿锵:“绍宽兄,海军是国家命脉,如今大陆局势危急,蒋委员长盼你能共赴台湾,东山再起。” 她举杯劝酒,语带恳切:“你我同为老同志,我知你一心为国。此去虽远,亦非苟安,而是为日后反攻大陆蓄力。你若不去,海军失柱,恐全军溃散。” 陈绍宽缓缓放下酒杯,脸色沉静。他望着宋美龄,沉声道:“我一生为海军,为国家,未为一党。 今日民心已失,生灵涂炭,岂可再负百姓?若非为民,那是复国,还是复祸?” 陈绍宽早已看清国民党腐败无能,民心尽失,留在大陆、为中国海军留下骨干力量才是他心中真正的“国家大义”。 他严肃地回应宋美龄:“国家之所以落至今日田地,不是因为敌强,而是因为民心散。海军是国家的命脉,怎能尽弃大陆?我若走,何以对祖宗,对这片土地?” 当宋美龄反复劝说他可以“先走再说”,陈绍宽愤怒地放出那句著名的誓言:“如果一定要我走,那我就从飞机上跳下去!” 这句话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成为当时许多军政官员纷纷“劝留”的转折点。最终,国民党无奈放弃强行带走陈绍宽的打算。 解放后,陈绍宽留在大陆,并未受新政权的打压,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 新中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海军建设几乎从零开始。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陈绍宽拒绝赴台、留守大陆后,对其风骨大加赞赏。 1950年代,陈绍宽受邀参与新中国海军教育和制度建设,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虽然他已年老体衰,但仍在各种会议中坚持海权意识、重视海防。他不追求官职,只希望看到祖国拥有真正的现代化海军。 1969年,陈绍宽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由于其特殊身份与历史功绩,国家为其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告别仪式。
“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碰她一根汗寒毛!”1950年,毛人凤交给蒋介石一份刚刚抓
【4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