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觉得“垂类大模型”是个伪命题。
比如当年的“音乐手机”——工程师们为了追求音质做了很多牺牲,扬声器、独立芯片、外放结构,似乎都很合理。但用户的真实需求并不是“听得更响”,而是“干得更多”。当 iPhone 出现,一台手机开始什么都做得不错,“音乐手机”很快就被淘汰了。
垂类模型也是一样。所谓的“为我定制的法律模型/医疗模型”,实际往往只是用专有语料训练后套壳,能力上稍微“多背了一点知识点”,而且知识越专,越容易在泛场景里“答非所问”。技术不会为了垂类服务而止步,用户也不会因为垂类特性而降低整体期待。
所以,AI 的未来,不是更多模型,而是更少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