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35年,明宣宗突然离世。因皇子年幼,朝廷内传言,新皇帝必是宣宗的亲弟朱瞻

亲姐姐的安安 2025-05-07 09:23:12

公元1435年,明宣宗突然离世。因皇子年幼,朝廷内传言,新皇帝必是宣宗的亲弟朱瞻墡。结果张太后当着重臣的面,指着9岁的孙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天子! 张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朱棣18岁的时候和徐皇后生下了长子朱高炽,生产之前,徐氏还做了个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认为这个儿子将来必有所为。但是,朱棣却不喜欢这个儿子,他喜欢朱高煦。 朱高炽喜文,虽然燕王朱棣给他找了不错的老师教武艺,他也学会了骑马射箭,但始终差强人意,在后来的表现上也没有特别当朱棣欣赏的地方,所以朱棣对这个仁孝的儿子不太满意,认为他不像自己。 相反,朱高煦从长相到能力,再到思想上都和朱棣十分契合。 明太祖朱元璋在世的时候,经常把朱高炽叫来问话,朱高炽体恤士兵,在朝政大事上的见解也不一般,朱元璋认为这孩子有君主之识,是个不错的苗子。虽然,朱元璋有自己心目中的继承人,但看到其他子孙后辈有长进,心里也很高兴。 朱棣也因此不好对朱高炽太过苛责。朱高炽的妻子是指挥使张麒之女张氏,秀外慧中,有智慧有眼色,也多亏了张氏,才让朱高炽顺利继承了皇位。 靖难之役,朱棣曾一度许诺朱高煦:“世子(也就是朱高炽)身体不好,你未来可期。”言外之意,便有登基后改立太子之意,好在朱高炽在靖难中也有不俗的表现,抵抗李景隆,护住北平城, 没让朱棣抓住把柄。 朱棣登基后,想要封朱高煦为太子,老臣们苦口婆心劝他不要废了祖宗规矩,历史上废嫡长子引发的动荡,还不能让人接受教训吗?朱棣一意孤行,后来解缙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好圣孙”,也就是张氏所生的儿子朱瞻基。 在母亲的教导下,朱瞻基继承了父母双方的优良基因,既不缺父亲的仁孝,又有母亲的智谋,朱棣看在孙子的面子上,权衡了一番利弊,才封了朱高炽为太子,张氏自然是太子妃。 朱高炽不善运动,只愿意看书,所以身体肥胖,样貌上不讨喜。他多次监国,能力有目共睹,却始终得不到父亲的青睐。《明史》记载某次宫廷宴会上,朱高炽起身敬酒时因动作迟缓碰倒酒壶,朱棣当场面露愠色。 太子妃张氏见状立即呈上亲手制作的饸饹面,借着"长寿面"的寓意化解了尴尬。 朱棣这才转怒为喜,没有迁怒太子。 她每日清晨带领宫眷向徐皇后请安,亲自督导三个儿子的课业,尤其注重培养长孙朱瞻基。太子差强人意,但太子妃和“好圣孙”都让人挑不出毛病,久而久之,朱棣也就认可了这位继承人。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朱棣病逝于榆木川,朱高炽终于登上皇位,但他仅在位十个月便突然离世。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当时军国大事多受命于张氏,听从她的裁决。 朱瞻基对母亲十分恭顺,得到了什么好东西都第一时间孝顺给张太后,张太后也尽心尽力为儿子谋划,她担心外戚专权,尽管自己的弟弟为人谨慎,仍不被允许参与国家政事。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三十八岁的明宣宗朱瞻基猝然离世,留下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 朝堂之上爆发激烈争论: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重臣主张"国赖长君",建议拥立宣宗同母弟襄王朱瞻墡;清流文官则坚持"父死子继", 要求皇长子朱祁镇继位。 此时已历经三朝的张太后再次成为关键人物。 张太后指着9岁的孙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天子!维护了皇位传承法统,又堵住了权臣干政的通道。 但因为新君过于年幼,很多人怀疑张氏的用心,当有宦官试探性地提出太后垂帘听政,张氏当即严词拒绝:"妇人干政是亡国之兆,本宫当效法太祖马皇后,安居后宫不问朝政。" 如此一来,群臣也就无话可说。 但已是太皇太后的张氏并没有真正的放权,她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宣德旧臣,并极力打压宦官王振,避免他擅政。 1442年十月,张太后病逝。 但张太后生前竭力避免的权臣乱政,最终以另一种形式爆发。 正统十四年(1449年),她亲手扶立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酿成土木堡之变。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亲姐姐的安安

亲姐姐的安安

亲姐姐的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