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关切地询问周总理:"怎么不抽空回故乡走走呢?" 【消息源自: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07 07:03:39

1964年,毛主席关切地询问周总理:"怎么不抽空回故乡走走呢?" 【消息源自:《周恩来与故乡:一位总理的家国抉择》2023-09-15 人民网历史频道;《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淮安地方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964年深秋的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叶开始泛黄。周恩来刚批完一摞关于黄河防汛的文件,抬头看见毛泽东披着晨露走进院子,手里还捏着半截没抽完的香烟。"恩来啊,你昨晚又没睡?"毛泽东指了指他案头那盏亮到天明的台灯。周恩来笑着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三门峡的工程方案得赶在封冻前定下来。" 两人沿着铺满落叶的石子路散步时,毛泽东突然停下脚步:"你总说想念淮安的茶馓,怎么三十年都不回去看看?"周恩来弯腰捡起一片完整的红叶,在掌心轻轻摩挲:"现在回去,地委要接待,乡亲们要围观,反倒耽误春耕秋收。"这话让毛泽东想起三年前在湖南老家的情形——他回乡考察时,湘潭地委专门修了条公路,事后被他严肃批评是"劳民伤财"。 此刻周恩来不知道,他弟弟周恩寿正在淮安驸马巷的老宅里,对着堂屋挂着的全家福出神。照片里12岁的周恩来穿着对襟棉袄,那是1910年他离家去关外求学前的最后留影。"二哥上次来信又说忙,"周恩寿对正在纳鞋底的妻子叹气,"他说等全国每条铁路都通车了就回来,可陇海线去年不是已经修到兰州了吗?" 其实周恩来何尝不想念故乡。秘书们都知道,总理办公室抽屉最底层压着张发黄的地图,上面用红铅笔圈着淮安文渠、镇淮楼这些童年记忆里的坐标。有次深夜加班,警卫员听见他在里间哼唱淮剧《赵五娘》的片段,唱到"家乡的月光照井台"时突然没了声音,推门只见他对着窗外的月亮出神。 1965年春节前,周恩来做了个让中央办公厅震惊的决定。他把秘书周家鼎叫到书房,指着淮安县委的来信说:"你回复他们,把我家祖坟平掉,土地交给公社种庄稼。"周家鼎握着钢笔的手直发抖:"这...要不要和您弟弟商量?""不必了。"周恩来把老花镜折进镜盒,"现在提倡移风易俗,我这当总理的带头拆自家祖坟,比开一百场动员会都管用。" 消息传到淮安那天,驸马巷的老邻居们聚在周家祖坟前。七十岁的赵大娘摸着刻有"周劭纲之墓"的碑石直抹眼泪:"翔宇(周恩来乳名)这是怕乡亲们为难啊!上回县里说要修葺总理故居,他连夜发电报说不许动公家一分钱。"最终是周恩寿带着生产队的社员们,含着泪把七座坟茔迁到了郊外的公墓。后来这块地上长出的麦子,被乡亲们称为"思念田"。 直到1976年周恩来逝世,他的骨灰撒向祖国山河时,有一缕随着东风飘过淮安上空。当年在文渠边玩水的孩童已成白发老者,他们指着天上掠过的云絮说:"瞧,总理回家来了。"如今驸马巷的周恩来故居陈列柜里,静静躺着一枚泛黄的火车票——那是1910年从浦口到奉天的单程票,票根上的日期早已模糊,就像某些永远无法抵达的归程。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