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大生源油厂炊事员毛善庆创造了历史记录:出饭率达到了惊人的四斤一两!也

玉尘飞啊 2025-05-07 01:10:19

1954年,大生源油厂炊事员毛善庆创造了历史记录:出饭率达到了惊人的四斤一两!也就是说用两斤生米,可以煮出四斤多米饭,一下子轰动了全国,成为当时的新闻人物。 1954年夏天,上海大生源油厂的食堂里飘出阵阵饭香。炊事员毛善庆蹲在土灶前盯着蒸笼,额头上汗珠子直往下掉。 这个三十来岁的汉子刚干成了件大事,用两斤生米蒸出了四斤一两米饭,比平常多出来将近一倍的分量。 消息传到厂办公室的时候,会计老李差点把算盘摔地上,抄起搪瓷缸子就往食堂跑,非要亲眼看看这锅"神仙饭"。 毛善庆老家在苏北农村,打小就跟着爹娘在地里刨食。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揭不开锅,他娘煮粥的时候总得掺半筐野菜。 有年闹蝗灾,他爹带着全家去收过庄稼的地里捡稻穗,十岁的毛善庆趴在地里扒拉了半天,手指头都磨破了才攒出半碗碎米。 这些经历像刀刻似的烙在他心里,后来进了城当伙夫,见着食堂里扔的饭粒子都要捡起来晾干,工友们笑话他抠门,他也不恼,就闷着头说:"糟践粮食要遭雷劈的。" 大生源油厂百十来号工人,个个都是抡大锤的力气活。国家给的粮食定量每人每月四十六斤,可大小伙子们干完活端着饭盒眼巴巴瞅着锅里,那眼神看得毛善庆心里直发酸。 有回装卸工老张饿得头晕,搬油桶时闪了腰,躺在木板床上直哼哼:"老毛啊,要是能多吃口热乎饭......"这话像根针似的扎进毛善庆心窝子里。 从那天起,这老实巴交的伙夫就跟煮饭较上了劲。天不亮就蹲在灶台前添柴火,晚上收工了还拿个破本子写写画画。 刚开始试的新法子闹了不少笑话:有回火太大把锅底烧穿了,米汤漏得满灶台都是;有回水放少了,蒸出来的饭粒子硬得能硌牙。 食堂帮工的小王劝他:"毛师傅,国家定量就这么多,您还能把大米变出花来?"毛善庆也不搭话,把糊锅巴刮下来自己嚼了,转头接着折腾。 转机出现在用上蒸笼之后,毛善庆发现,用大铁锅直接煮饭容易糊底,改成蒸笼慢火细蒸,米粒能胀得更开。 他专门托人从旧货市场淘来个杉木蒸笼,把淘好的米平平整整铺在笼屉上,灶膛里架上松木柴,火苗子舔着锅底就是不冒明火。最关键的是中途不能掀盖,得让蒸汽把每粒米都喂饱了水。这么蒸上两个钟头,开盖时白生生的饭粒鼓得像珍珠,拿筷子一拨拉还能弹两下。 那年七月最热的那天,毛善庆说要给工友们加餐。他特意让采购员老刘盯着秤,两斤上好的晚稻米过完秤,哗啦倒进木盆里淘洗。 蒸笼架起来的时候,几个下早班的工人凑在厨房门口看热闹。等到日头爬到头顶,蒸笼缝里开始往外冒白汽,毛善庆抄起抹布垫着手,喊了声"起锅",笼屉抬下来的动静震得案板直晃悠。 老李把饭倒进笸箩里过秤,秤砣滑到四斤一两的位置,杆子愣是平了。围着看热闹的工人们轰地炸开了锅,这个说"毛师傅给米施了仙法",那个嚷"快去报告厂长"。 转眼到了十月底,全国都在学"毛善庆蒸饭法"。粮食部印的小册子发到各个厂矿,封皮上印着大红字:"多出一两粮,建设新中国"。四川的伙夫在蒸饭前先把米炒个半熟,蒸出来的饭更出数。 武汉的食堂往蒸锅里加竹篦子,说是受热更均匀。不过说到底,大家用的都是毛善庆那个笨办法——舍得花工夫,让米粒喝饱水。 厂里统计科扒拉过算盘,用新法子蒸饭,全厂每月能省下一千多斤粮食。 这些省下来的粮票换了台二手拖拉机,突突突开进厂区那天,工人们围着铁家伙直转悠。毛善庆蹲在食堂门槛上吧嗒旱烟,有人喊他去看新鲜,他摆摆手:"得准备晌午饭了。" 后来毛善庆评上了"国家一级炊事员",奖状送到厂里那天,他正猫在厨房掏炉灰。 厂长在表彰会上念稿子,他站在台上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搁,底下工友们起哄让他讲两句,他憋了半天就挤出一句:"米还是那些米,人不能糟践粮食。"这话后来被写进厂史,刻在食堂东墙的光荣榜上。 退休后的毛善庆爱蹲在厂区梧桐树下看人下棋,偶尔有年轻工人问他蒸饭诀窍,他就比划着说:"急火慢功夫,心诚米自香。"有年闹旱灾粮食紧张,厂里老职工们自发组织了个"蒸饭培训班",七十多岁的毛善庆挂着拐棍来示范,蒸笼端下来的时候,满屋子都是那个熟悉的白米香。 文章信息来源: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轻工业志(1998年版)》"粮油加工"章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1954年《关于推广先进煮饭方法的通知》(国粮发〔1954〕字第372号) 《人民日报》1954年11月7日第三版通讯《炊事员毛善庆创造煮饭新法》 大生源油厂厂史档案室保存的1954-1956年食堂工作记录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一五计划时期粮食节约运动"专题档案 1987年《劳动模范名录》(中国工人出版社)"毛善庆"条目

0 阅读:225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