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舆论都沉默了!印度裔某大学教授近日发表观点称,中印两国不可能成为朋友,想要和解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印度的实力与东方大国势均力敌。这话听起来像给两国关系下了个 “死命令”,但细琢磨,中印之间的恩怨情仇,哪是简单的 “谁强谁弱” 能说清楚的? 这位教授的逻辑,说白了就是 “实力决定论”:中国 GDP 是印度的 7 倍(2024 年数据),军费开支是 4 倍,连手机产量都是印度的 3 倍,所以印度只有追上中国,才能 “平起平坐”。 但过日子不是打擂台,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像邻里相处 —— 你家有钱、我家有地,本可以互通有无,非得比谁家门面更气派,反而伤了和气。 中印关系的复杂性,远不止于账本上的数字,历史上,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敦煌壁画里的飞天飘带都带着印度元素;现在,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 2400 亿美元,手机、家电、化工产品每天在两国港口往来。 但另一方面,边境争议、地缘战略竞争也像横在中间的 “篱笆”—— 印度加入美国主导的 “四边机制”,中国与巴基斯坦深化合作,这些互动难免让双方多了些戒备。 但别忘了,在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印曾联手推动《巴黎协定》落实;在上海合作组织里,两国也会为反恐、粮食安全坐下来商量,利益交织的时代,“非敌即友” 的二元论早就过时了。 更关键的是,“势均力敌” 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美国 GDP 是加拿大的 9 倍,美加照样是盟友;德国经济比法国强 30%,欧盟里两国还是肩并肩。 国家间的和解,从来不是数学题,而是选择题 —— 是盯着对方口袋里的钱,还是看看共同桌上的蛋糕?印度这些年大搞 “东进战略”,中国推进 “一带一路”,在东南亚、非洲市场难免竞争,但也创造了合作空间:中国企业帮印度建了 5000 公里 4G 基站,印度药企向中国出口 23 亿美元的原料药。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比 “实力对等” 更能撑起和平的基石。 那位教授的话,像是把两国关系塞进了 “弱肉强食” 的旧框架,但现实是,中国从未要求印度 “俯首称臣”,印度也没必要把中国当成 “假想敌”,亚洲容得下两个大国的发展,前提是别总盯着对方的拳头,多看看彼此伸出的手。
☁美国为什么不收割印度?说白了,不是美国不想动印度,而是印度这块地太太硬,
【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