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年,书生黄子澄上京赶考,会试、殿试都考了第一,眼看就要封状元了,朱元璋突然问道:“你多少岁了?”黄子澄回答:“学生34岁”。 朱元璋听闻,微微眯起眼睛,上下打量着黄子澄,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猜不透皇帝心里在想些什么。“34岁……”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朕看你才学确实出众,只是这年纪,略显稚嫩啊。” 黄子澄心中一紧,赶忙跪地叩首:“陛下,学生虽年纪尚轻,但十年寒窗苦读,一心只为报效朝廷,定当不负陛下期许,以所学为社稷民生谋福祉。”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在寂静的大殿里格外清晰。 朱元璋轻抚胡须,沉吟片刻:“起来吧。朕再考考你,如今四海初定,民生待兴,你若为状元,可有治国良策?”黄子澄挺直腰杆,有条不紊地说道:“回陛下,学生以为,当务之急是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鼓励农桑,兴修水利,以固国家根基。再者,选拔贤能,整顿吏治,使朝廷政令得以畅通施行。”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之色:“说得倒也在理。只是这官场复杂,人心难测,你年轻气盛,又如何应对那些官场纷争?”黄子澄略作思考,神色坦然:“学生深知为官之道,在于公正廉明,一心奉公。若遇奸佞小人,学生定当坚守本心,不惧权势,以正义为剑,护朝廷清明。” 此时,一旁的大臣们交头接耳,对黄子澄的回答议论纷纷。有的赞赏他的才思敏捷和胸怀大志,也有的暗自担忧他过于年轻,缺乏官场经验。 朱元璋见状,大手一挥:“众卿家,朕看这黄子澄确有真才实学,虽年轻,但不失为可造之材。朕决定,今科状元,便是黄子澄!”此言一出,大殿内响起一片祝贺之声,黄子澄再次跪地谢恩,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然而,黄子澄刚踏入官场,便感受到了其中的复杂与艰辛。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利益纠葛盘根错节。但他始终牢记殿试时对朱元璋的承诺,不畏强权,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在推行新政时,他遭遇了重重阻力,甚至被一些权贵暗中诋毁、刁难。但他没有退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口才,一次次化解危机,逐渐在官场站稳脚跟 。
1722年,68岁康熙临终时,拉着雍正的手说:“朕把皇位传给你,但你要答应朕3个
【5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