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烧光了,人救不到,以色列等来的不是支援,是一记外交空枪

墨阁深度国际 2025-05-06 16:34:42

一场意外的山火,烧掉了以色列几十年的绿色心血,也烧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一个号称技术领先的国家,在遭遇重大危机时,竟然会在最基础的应急协同和对外求援上栽跟头。2025年4月30日耶路撒冷西侧大火,扑救队伍拉得再长,装备看起来再齐全,内部调度失灵,关键时刻周边又没有援手,最终让火势得以蔓延。

2025年4月30日下午,耶路撒冷西边山头的林火烧起来了。浓烟滚滚,城里都看得见天变了颜色。那片林子,并非天生天养,而是以色列几十年精心维护的生态绿带,紧挨着城市,一片用来挡风固沙、调节气候的人造心血,如今火光冲天。

人马齐整,号令却不灵 火灾爆发后,以色列政府迅速宣布了紧急状态,全国93支地方消防队和军队立即赶赴现场。表面上看,人数众多,队伍也显得相当整齐,但当真正开始灭火时,问题却暴露出来了。 尽管以色列被视为技术强国,但在此次应急处理中,“调度”和“协同”方面明显出现了漏洞。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消防系统和军队各自独立运行,各自有自己的指挥体系,信息无法流畅共享。结果,现场的配合就显得异常艰难,进展缓慢。这种状况其实并非首次出现,早已暴露出长久以来的隐患。 2016年以色列就爆发了一次持续数天的火灾,并且由于天干物燥,火势蔓延得十分猛,给以色列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以色列政府动用了全国的消防队和军队救援。但是当时就是由于现场配合的原因,救援的效果大打折扣。

本以为在2016年,以色列政府就会对自己消防和军队的配合方式进行一定的反思、加强一定的训练。可事到如今,历史又再次重演,这次大火以色列又遇到了之前的问题,真是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在事发的当时,火灾头24小时,地面人员真是苦苦支撑。山区地形复杂,好多地方车开不进、设备上不去。人要靠近火线,只能靠两条腿走,危险得很。

关键时刻又没有给力的空中支援,光靠地面这点人想分割包围火线,面对借着风势迅速蔓延的山火,实在是捉襟见肘。风一吹,火更大,不到一天,火情眼看就要失控。 火灾的真相 根据以色列《国土报》的报道,这场山火的真正起因是犹太定居点的居民纵火焚烧巴勒斯坦农田。由于放火时未能注意风向,火势不仅未能烧到阿拉伯人的定居点,反而差点把以色列的部分地区吞噬。

看了这番报道,很多网友都在说他们真是“玩火自焚”。本来想害的人家国家的人民吃不上饭的,结果把自己国家十几年种出来的林地给烧没了。本来这些林地就是为了就是给城市降温的,现在可好,城市又“升温”了。

邻居不伸手,老天来帮忙 谁知救援的转机,不是靠人,而是靠天。火灾第二天夜里,风向突然变了。原本干燥的南风,一下子转成了湿润的北风。 空气湿度跟着上来了,气温也降了点。正是这个老天爷的“神操作”,硬生生把火势给压了下去。以色列气象部门后来也确认,火能控制住,天气帮了大忙。

跟内部协调不和谐一样扎眼的,是外面的国家一片沉默。以色列这次紧急向国际社会求援,可周边的邻国反应出奇地冷淡,一个伸手的都没有。可见这几年,以色列跟周边国家的关系越来越糟。 平时关系不好,不沟通,不建立点善意,真到了有难的时候,指望谁来帮你?有话就说得更白了:人家又不欠你的,凭什么非得来救你?

欧洲那边,最后法国和西班牙倒是派了飞机过来。法国两架,西班牙一架。可它们抵达已经是5月1日下午,离大火烧起来都过去一天多了。 德国和意大利知道了这事,也就是口头表示“关注”,没见实际行动。就连过去还算积极的奥地利,这次也一声没吭。在最需要空中力量压制火势的黄金时间里,以色列差不多就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

但是面对以色列的大火,很多网友都在社交平台上说:“这是报应”“加油,一定可以烧光他们的”。更有网友说“无数巴勒斯坦亡魂的复仇”。 有网友在评论区辣评说:“你对我好,我自然对你好,这就叫以心换心”“你处处为了私利,老师算计别人、坑害别人,当你需要帮忙时,谁还想帮你”。

想到去年,巴勒斯坦有很多无辜的平民百姓,甚至一些稚嫩的儿童,都被以色列无差别对待地屠杀了。网友对以色列有这么大的怨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错过的合作,难解的老问题 回过头看,以色列不是没机会建立更有效的区域防火合作机制。就在2019年,以色列还跟塞浦路斯谈过,想一起搞个火灾预警系统。 当时设想得挺好:塞浦路斯提供他们拿手的风场模拟和海面气流分析数据。以色列呢,贡献它的卫星图像和红外探测技术。两家合力,也许能提前好几个小时预测火情和蔓延方向。甚至连共享空中交通管理数据都讨论过。

谈判一度挺顺利,但最后还是黄了。问题出在以色列这边,担心共享数据会泄露南部边境那些敏感的实时监控信息——那可是涉及军事情报的,不肯完全开放。 塞浦路斯的回应也很干脆:你核心数据不愿给,那我关键的风向模型也不提供了。合作这事,就这么吹了。

如果当初那套系统能建成,这次耶路撒冷西山大火的蔓延路径,也许就能早点被预测到,就能争取到宝贵的应对时间,损失也能小一点。可惜,世上没有假如,机制没建成,潜在的好处也就成了泡影。 深一层去看,这场火灾把以色列国家应急管理上的系统性短板暴露得清清楚楚:内部协同机制僵化,对外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外交孤立。

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融进有效的管理体系里,也变不成实实在在的救援力量。飞机再多,人再齐,要是调度失灵、各打各的算盘,那也只能是乌合之众。 同时,国际关系也不是嘴上说说。它得建立在长期的互动和互信基础上。平时不沟通,不努力建立信任,到了关键时刻就指望别人雪中送炭,恐怕是想得太美了。

灾难不会因为一次风向转变就永远消失。要是未来的应急响应,还指望着天气帮忙,或者等别人慢吞吞的援助,那对自己的安全和老百姓的福祉,也太不负责任了。

0 阅读:371

猜你喜欢

墨阁深度国际

墨阁深度国际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