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罗大佑在小巨蛋演唱会上,当着2.3w人的面把用了12年的美国护照剪了个稀碎。
霸气放话:“我好怕!我胆小如鼠啊!”言外之意就是,我胆子小的狠,可不敢去打伊拉K。
1954年,罗大佑出生在台北的一个医学世家,爸爸和哥哥是医生,妈妈是护士,姐姐是药剂师,他长大后也成了一位放射科医生。
罗大佑不愿意做一个平庸的医生,他想做一个领域的佼佼者,更想做一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业。他说:“弃医从艺是因为做医生不能满足自我的成就感。”
罗大佑从小非常喜欢音乐,他5岁学钢琴,9岁学吉他。初中喜欢听英文歌,高中当上乐队键盘手。
在医学院七年,罗大佑开始发表作品,并录制了专辑《之乎者也》中的大部分曲目。罗大佑朋友曾对他说:“你花这么多时间学医、从医,实在有些可惜。”
可罗大佑不不觉得可惜,他觉得自己的创作风格,也是受到从医经历的影响,在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中写过这么一句话:“医科是严谨科学,对我后来写歌、做音乐,乃至为人处事,都有莫大影响。”
他的父亲,做了一辈子医生。作为医家子弟,从18岁起,罗大佑就被父亲手把手地教“开刀”,谁能想到,他后来拿起的是一把“解剖社会的手术刀”,做起人们眼中的“反抗歌手”。
1982年,罗大佑发行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打破当时流行的民歌曲风,利用摇滚乐的形式对七十年代的校园民歌进行了一次革命,带领台湾流行音乐走向毫无前例的批判与省思风潮。
随后推出《未来的主人翁》专辑,针对民族、时局、传统、社会,进行前所未有的批判。
对于罗大佑的音乐事业,家人一直不赞同,父亲的态度是,“做音乐可以,但不要放弃行医。毕竟医生的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又受人尊重”。
罗大佑花了十年时间做家里人的工作,直到1987年,他才正式放弃从医,并给父母写了一封长信。
感谢父母对他作为一个医生的栽培,但是那么多医生里,不需要多一个罗大佑,但在音乐上,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从此,罗大佑成了流行音乐“教父”,在华语乐坛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他是当之无愧的华语第一人。
2004年,50岁的罗大佑在台湾小巨蛋演唱会上,唱到正浓的时候忽然让助理把自己的美国护照拿上来,然后当着2.3万人的面把它剪了个稀碎。
当时,粉丝尖叫不已,观众们兴奋大呼:“大佑,劲啦!”罗大佑更是霸气放话:“我好怕,我胆小如鼠啊!”
其实,罗大佑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胆子小的很,可不敢去打伊拉K。那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不知道的可自行搜索。
罗大佑的立场,表现的很坚定。其实,罗大佑早已在自己的歌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罗大佑响应国家征集的一个歌曲比赛,创作出了《东方之珠》,仔细听下歌曲中的歌词,表现出的立场,更让我们感到欣慰。
罗大佑的《鹿港小镇》,是他的第一首政Z歌曲,歌词直指湾湾当局鼓励移民,开发山区政策造成的城市糜烂和对乡村破坏,敢这样直截了当的评判,作为艺人,恐怕前所未有。
所以文化的艺术品(包括歌曲)能够长存,它必然要承载某些东西,可以是文化,可以是情感。
而当下的许多歌曲,有些只是为了押韵,有些只是为了旋律流畅而作出的歌曲,没有文化的质感、没有情感的呐喊,终将成为历史河流里的口水歌。
2000年,罗大佑说:“从1995年之后就没有在出过专辑,我必须谨慎。即使只卖1w张,但让我觉得与以往不一样,而且有热情存在,也比卖20w张让人觉得我已完全妥协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