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剂,不料,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此话一出,全场一片哗然,可钱老却立刻陷入沉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东风2号导弹的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导弹射程不足。 那时候,团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都在想着怎么才能让导弹飞得更远,想了不少办法。 最直接的方案就是增加助燃剂,大家都认为增加燃料肯定能提高推力,射程自然也就能增加。 这个建议看起来合情合理,大家纷纷支持。 但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个刚加入团队的小伙子,王永志,站了起来,说:“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 这一番话一出,现场瞬间安静了。 大家都愣住了,特别是钱学森,他听得愣住了,心里在琢磨这个年轻人到底在说什么。 说实话,王永志的这个说法在当时根本不被理解。 大家认为,燃料是推动导弹飞行的动力,怎么可能少了反而更好? 而且,大家对射程不足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明确的认知,怎么会突然有人说减少燃料能解决问题? 更别说这个年轻人只是刚刚加入团队,连个完整的项目经验都没有。 就在大家一脸疑惑的情况下,钱学森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沉默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钱学森虽然经验丰富,但面对王永志的建议,他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 王永志的做法与大多数人都不同,他并没有单纯从“多加燃料就是更强”的角度出发,而是通过数据分析,结合科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王永志认为,增加燃料固然能提高推力,但如果燃料过多,反而会让导弹的质量过重,影响其推进效率。 导弹的重量、燃料的分配、推进力的均衡,都会影响到射程,过多的燃料反而让导弹的动力系统无法有效工作,最终导致射程不足。 于是,王永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减少600公斤的燃料。 这个数值通过精确的计算和模型推算出来,理论上减少了不必要的重量,使得导弹能够在保持足够推进力的同时,提升飞行效率,达到预期的射程。 钱学森听完后,心里开始有了想法,决定尝试一下这个方案。 说干就干,钱学森直接组织了一次试射。 这次试射就按照王永志的建议,减少了600公斤的燃料。 试射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导弹准确命中了目标,射程达到了预期。 现场的所有人都懵了,大家原本认为加油就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没想到竟然是减少燃料,反而让导弹的性能得到了提升。 钱学森虽然不善于言辞,但此时他心里肯定是对王永志的想法感到震撼和赞许的。 这次成功的背后,正是王永志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性解决方案。 从那时起,王永志被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新楷模,成为了科研领域的一位典范。 他的思维方式启发了后来的许多人,证明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一定是“加”而是“减”,有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王永志的贡献,给中国的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导弹射程问题的解决,标志着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而这一突破,也为后来的航天工程奠定了基础。 王永志的创新精神,激励了无数年轻科研人员,他的故事告诉大家,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于打破常规、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今天,王永志已经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和那次“减少燃料”的大胆建议,早已被写入了中国航天历史的篇章。 回头看,这个简单但极具智慧的举动,可能就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在那一刻跨上了新的台阶。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
秋水看伊人
2025-05-06 16:10:03
0
阅读:106
好大的风呢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