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自从2014年执政以来,奉行“多向结盟”的策略,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成功将印度的地缘价值转化为战略资产。在2022年俄乌冲突与当前的美中竞争中,不仅丝毫不受损伤,反而过的很滋润,而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就是中国在美印关系中的锚点作用。
印度在独立初期的时候奉行“不结盟”政策,本质上就是在美苏两极格局中寻求自主,当时印度的这种选择既源于尼赫鲁的强力推进,也受制于当时印度薄弱的国力基础。 但是1991年时,苏联解体了与印度同时启动经济改革的历史渊源,让新德里开始重新评估印度的外交定位。 2005年时,美印签署民用核能合作协议,使两国关系破冰,并逐渐靠近。等到2014年莫迪执政时,美印这间年度双边贸易与防务合作已经拔高到一定高度。
尤其是在2023年,莫迪访问美国期间达成了F414涡扇发动机的转让协议,并且促使通用电气到印度生产该发动机,并装配到印度自主研发的”光辉MK2“战斗机上。 这件事一度引来世界的轰动,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向来只与北约盟友分享核心军事技术,而这个规则被莫迪轻易打破。
此外,美印关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2+2对话”、“四国安全对话”与“关键与新兴技术倡议”等沟通机制,也让两国突破临时的合作关系,而成为制度化常规合作的合作伙伴。 美国心想:“我都这样对你了,够意思了吧,你看整个世界,除了你之外,我是不是独宠爱你小印一国!” 然而,莫迪对于美国是有研究的,他知道一旦自己掉进美国的温柔怀抱,后面就要开始付出代价了。因此,他一直在寻求“多向结盟”主义,死活不跳进美国的圈套。
在俄乌战争之际,美国为全线制裁俄罗斯,多次向莫迪多次极限施压,可印度仍然保持着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 到了2023年时,俄印的S-400防空系统、AK-203步枪生产线关键项目仍然在有序推进。另外就是印度通过卢比与卢布的结算机制,将俄油进口量从战前的每日3万桶提升到了2024年的200万桶。
再有就是印度在乌克兰的问题上一直保留着中立立场;以及美印日澳的“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美国力主将该军演常态化并升级四国为军事同盟,以此与中俄伊形成海上对抗之势。印度再次拒绝,坚持将该军演定位为安全机制。 如上种种表明,莫迪心中始终认为:“你美国可以有要求,但我不一定就非得听你的!”
反观美国屡屡在印度这里吃瘪,每每都要起一次杀心,可是生气之余面对这样的印度与莫迪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可能假装自己看不见听不着,绝计是不能把气撒出去的。 不仅不能撒气,还得千方百计的哄着,这里还得从印度跟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的事说起。
美国国会有一项法案叫《通过制裁打击美国对手法案》,法案中明确要求,像印度这样的准盟友是不能从正处于美国制裁的国家那里采购物资的。 该法案自创造以来一直被严格遵守,无人例外,可是在2022年之时,美国国会竟然破天荒的专门为印度开了个豁免条款,以允许印度从当时正被拜登强力制裁的俄罗斯手中采购S-400防空系统时免受美国制裁。
美国此举反映了一个问题,即美国宁愿容忍印度对俄军购,也要确保印度不向中国靠近。 后来到了2024年时,美国破例批准印度购买其MQ-9B这种“侦察与打击一体化无人机”无人机,再次给印度开了后门。 在高新科技方面,美国和印度在新兴技术方面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双方在半导体、生物科技、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合作早已突破传统的技术转让模式,改为合资建设工厂。
塔塔集团与美光科技合资建设的半导体工厂,更是被纳入美国的海外支持项目,莫迪也通过这个项目再次为印度大赚一笔。 然而,美国如此宠爱印度的这些举措背后,无一不是冲着中国,或者要压制中国一头,或者要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体系”,以期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这种“畸形”、“别扭”、“反常”的美印关系,也再次反映了当前的现实主义外交逻辑,“即当战略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冲突时,前者必然占据优先地位。”
中美印的三角关系动态平衡,让莫迪精准把控到了机会,并进一步将地缘价值转化为发展资源,还在众多国际事务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他的这个招数玩的次数多了,也被美媒发觉着暴出“只要有中国在,美国就不敢跟印度翻脸”的惊天言论。 关于这件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何锋
如果中国消失了,印度在西方眼中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