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在英国每天都以捡垃圾度日,所有

墨色流年深 2025-05-06 15:07:45

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在英国每天都以捡垃圾度日,所有人都对此十分疑惑,直到二十年后,他的秘密被揭开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赵泰来出身于一个并不显赫的小家庭,自幼由姨妈郑月娥抚养长大,郑氏为人寡言内敛,常年独居,不喜交往,外人多认为她性格古怪,然而在赵泰来的童年记忆中,这位姨妈却是他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从识字起,他便跟着她学习古书、书法、绘画,甚至是瓷器纹样和青铜锈斑的辨识之法,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小屋中,摆满了各式瓶瓶罐罐和古旧器物,赵泰来从未觉得家中贫瘠,反而觉得其中充满了文化的气息与历史的温度。 当时他并不理解,姨妈为何如此执着于这些“老物件”,直到1977年郑月娥病重,才揭示了这段长久以来的隐秘,临终前,她将一串钥匙与一份手绘地图交给赵泰来,并反复嘱托,要他前往英国,完成一项使命,这是一项家族的任务,更是一场文化的守望。 赵泰来按图索骥,最终在伦敦郊外找到了一处看似荒废的庄园,这座庄园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破败,然而当他依照地图指引,打开地窖那扇沉重的铁门时,迎接他的是一片令人屏息的景象,木箱堆叠如山,稻草与棉布包裹着的,不是寻常之物,而是祖辈留下的文物珍藏:有商周时期的鼎器、汉唐时期的玉饰、宋元名家的卷轴,还有清代宫廷御瓷……数量之巨,种类之繁,价值之高,远超他的想象。 这批宝物的来源并非偶然,据家族史料记载,赵泰来的曾外祖父,正是晚清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彼时列强环伺,无数文物流失海外,伍氏在出使西方期间,倾尽家资回购流散文物,悄然运至英国,藏于庄园之中,以待他日归还故土,郑月娥身为伍家后人,年少时便立誓守护这批遗产,她终生未嫁,为的是不让任何人打破这段沉默的誓言。 到了赵泰来手中,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英国的文物出境政策尤为严格,尤其是带有标签的古董,审查尤为苛刻,赵泰来几经思索,最终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籍,以合法继承人身份取得文物所有权,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国内亲友纷纷指责他背弃祖国,甚至有同行断绝来往,但他始终未为自己辩解,只默默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物的整理与打包中。 为了保证运输安全,他注册了一家废品回收公司,日常身着破旧工服,穿梭于伦敦街头巷尾,佯装为一名收破烂的流浪汉,表面上,他在“捡垃圾”,实际上,他在为国家“捡回”千百年来的文化遗产,每一件文物都需层层包装,瓷器需用稻草稳固,字画需封入防潮筒,青铜器甚至要拆解分箱运输,为此,他花费了巨额个人积蓄,光是采购专业材料与防氧化设备,就耗费数十万英镑。 在漫长的十余年中,他从未向外界透露只言片语,甚至连最亲密的家人也不知晓这位“落魄亲戚”每日奔波之目的,他的生活极其节俭,曾有人误以为他已家道中落,靠政府救济度日,然而,正是在这座看似废弃的庄园地下,一个人昼夜不息地清点、编号、拍照、造册,一笔一笔地为文物编撰回家的路径图。 1995年至1997年间,他以“艺术品收藏公司”为幌子,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将文物分批送往香港,为了不引起注意,每批运输量极少,最多不过几个集装箱,每一次出入海关,他都要反复核对清单、准备法律文件,与官员据理力争,一次次的盘查,一次次的解释,他从未退缩。 等到1998年最后一批文物抵达广州港口,他已年近五旬,面容疲惫,却神情平静,他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也没有接受媒体采访,只是悄然将文物捐赠给多家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番禺宝墨园、北京多所文博机构,皆收到了他的无偿捐赠,总计六万余件,价值超过数亿元人民币,赵泰来则只留下了一张捐赠证书与一张黑白合影,随后便隐去姓名。 如今,他是一名义务讲解员,在宝墨园的一间展馆里,每天向游客讲述一件件展品的来历,他穿着朴素,言语温和,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伦敦的街头翻过垃圾桶,也很少有人知晓,他曾为这一堆“老东西”倾尽半生心血。 信息来源:光明网《华侨6万件文物捐国家 如今在广州默默当“义工”》

0 阅读:63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