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知青李根生回昆明探亲,父亲娶了后妈,临走给他20块钱:“就在那边成家

墟史往事 2025-05-06 14:44:27

1974年,知青李根生回昆明探亲,父亲娶了后妈,临走给他20块钱:“就在那边成家吧,别回来了。”于是,李根生娶了傣族姑娘,留在滇西。然而,16年后,李根生再回昆明,父亲的状况却让他揪心。   李根生的故事起始于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李根生年幼时,母亲便因病去世,留下他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在他的童年阶段尽力填补母爱的空缺,然而,情感的缺口难以完全弥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再婚,李根生多了一个继母和一个继弟。这一变化对小小的李根生来说,是他童年的第一次重大挑战。尽管起初继母对他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注意力和资源逐渐偏向了她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根生感受到了被边缘化的痛苦。   到了196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中的知青下乡运动,李根生决定远走高飞,主动报名下乡插队,希望借此机会逃离冷漠的家庭环境。他被派往云南的一个傣族村落,那里的生活与他想象的截然不同,语言不通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让他初期经历了不少困难。   在村落中,他遇到了岩老大一家,岩老大是个退伍军人,拥有广泛的世界观和人生经验。李根生在这个新的家庭环境中找到了温暖,尤其是岩老大的女儿玉兰,她的善解人意和无微不至的关怀逐渐让李根生的心得到了治愈。   1974年春天,李根生迈进了昆明这座他曾经熟悉的城市。城市的街道和记忆中的模样大不相同,旧有的小巷已被新建的大楼取代。到处都是喧嚣和施工的声音,让李根生感到格外的陌生。   他的脚步匆匆,心情却异常沉重。当他走到父亲的老宅门前,看到的是锁着的门和布满灰尘的窗户。他轻轻敲门,却没有任何响应。终于,一位邻居告诉他,老人已经搬到城边的一个小屋子里。   那天下午,天气阴沉,李根生按照指示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巷。巷子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两旁破旧的小屋显得格外凄凉。他找到了标号的那扇门,深呼吸一番后,轻轻敲响。   门开了,一位满头白发、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出现在门口。李根生几乎没能立即认出,这就是他的父亲,那个曾经强壮、严肃的男人。他的父亲用颤抖的声音说了一句:“回来了啊?”语气中带着惊讶和疲惫。   李根生跟随父亲进了屋,屋内陈设简陋,一张木床,一张破旧的桌子,几把摇晃的椅子,墙角堆满了未拆的纸箱,显得拥挤而凌乱。屋内的空气中带着霉味,光线昏暗,只有窗户透进的斑驳光影。   父亲坐在桌旁,动作迟缓地给他倒了一杯水。他们对坐着,李根生观察着父亲的脸,发现那一年年的劳累和世事的沧桑已经深深刻印在他的脸上。饭桌上,摆着几个简单的菜肴,都是些家常便饭,但看得出是精心准备的。   饭后,父亲拉着李根生的手,从一个破旧的木箱中拿出一些旧照片。那些照片记录了李根生的成长,有些已经泛黄,边角破损。他们一同回忆过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不易察觉的温暖。   夜幕降临时,父亲的脸上透出一种无奈和心酸的表情,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叠压得很平的钞票,数了二十元递给李根生。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这些钱你拿着,去那边后就别再回来了……”他的眼神透露出复杂的情感,但他避免与李根生的眼神接触。   李根生握着那些钱,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只说了一句:“爸,那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然后,他站起身,背过身去,眼角湿润了。他没有回头,步履沉重地走出了那扇门,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返回户拉的路上,春风送来阵阵花香,李根生的心情却无法平静。他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以及他留在云南的决定。此刻,户拉不仅是他的归宿,更是他心灵的慰藉,玉兰和即将迎来的新生活给了他希望和勇气。   李根生在傣族的日子平静而充实,他和玉兰的生活充满了家庭的温暖和乡村的宁静。然而,16年后,当他再次回到昆明,却发现老家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他的父亲居住在破败的窝棚中,昔日的家园荒废,显然是经历了无数苦难。李根生了解到,不久在他离开后,继母带着她的亲生儿子离开,留下了李父孤苦伶仃。老人已经身体衰弱,精神恍惚。   面对这样的情形,李根生决定将父亲带回户拉,让他在自己和玉兰以及孩子们的关怀下安度晚年。虽然岁月带走了许多,但家庭的温暖让李根生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受到了真正的幸福和宁静。这个决定不仅治愈了李根生内心深处的创伤,也给予了他父亲慰藉和平静的晚年。   从昆明到户拉,李根生的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和平静。在每一个转折点上,无论是艰苦还是幸福,他都坚持选择了对家庭负责的道路。最终,在傣族的土地上,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宁和幸福。

0 阅读:535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