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上海社科院研究院陆震曾说:“食品安全问题全是故意犯罪,没有一个是失误

青黛灵韵 2025-05-06 14:33:13

¥一针见血!上海社科院研究院陆震曾说:“食品安全问题全是故意犯罪,没有一个是失误!从毒奶粉到毒食用油,全部都是故意而为之。” 陆震的话听起来刺耳,但现实更让人脊背发凉。就拿三聚氰胺事件来说,耿金平在2007年到2008年间,明知三聚氰胺是化工原料,却往90多万公斤原奶里添加了434公斤,销售金额280多万。 他弟弟耿金珠在庭审时说,每次勾兑都是凌晨三点半,用装润滑油的蓝色大桶操作,生怕被人发现。这哪是失误?分明是精心策划的犯罪。 这种故意犯罪的背后,是利益链条的疯狂驱动。2024年武汉某火锅店用回收油做底料,销售金额483万,股东被判赔1451万。 这些人不是不懂法,而是算得清账:违法成本远低于利润。就像范光卖“瘦肉精”,两年卖出25公斤,赚了200万,最后只判了十年有期徒刑。 监管层面的漏洞也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2024年曝光的罐车运输乱象,部分企业用运过化工原料的罐体直接装食用油,连清洗都省了。 这种操作需要多个环节配合,从司机到企业负责人,层层默许。更讽刺的是,大数据两个月就能统计出有毒化学品流向,但相关部门就是不动手。 这让人想起2013年最高法公布的案例,王长兵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导致5人死亡,他明明知道酒精价格异常,却故意装糊涂。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犯罪心态,正是监管缺位的产物。 企业道德底线的崩塌同样触目惊心。2024年平顶山市某食品公司生产的“劲爽素牛肉”,甜蜜素超标,复检结果还是不合格。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在食品行业并不少见。 更有甚者,像袁一和程江萍,明知是地沟油还批量采购,灌装后卖给工地食堂和夜排档,金额近300万。这些企业不是不知道后果,而是算准了消费者维权难、监管发现慢。 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也加剧了问题。2024年天津某公司销售的烤鱼片被检出污染物超标,货值金额3674元,罚款仅1万元。这种“罚酒三杯”的处理方式,让企业有恃无恐。 更可怕的是,很多受害者根本意识不到问题。比如2024年郏县某食品店销售的“蜂胶养胰胶囊”,添加了二甲双胍等违禁成分,消费者却误以为是保健品。信息不对称让犯罪者更容易逃脱制裁。 陆震的话虽然尖锐,却撕开了行业遮羞布。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病死猪肉到毒豆芽,这些案件的共同点不是技术失误,而是人性之恶。 要根治这个问题,光靠加大处罚还不够,更需要重构监管体系。就像广东省政协提案建议的,建立企业信用分级制度,让违法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同时,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毕竟,食品安全从来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防线。 信息来源:光明网 火锅店熬制使用“地沟油”10人获刑,股东判赔1451万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青黛灵韵

青黛灵韵

青黛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