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一号上,特朗普情绪突然失控,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在一通语无伦次之后,竟然又把话题扯到了中国身上。
特朗普日前结束在海湖庄园的度假并乘坐专机“空军一号”返回华盛顿。在飞行途中,他接受了媒体们的提问。
在轮到《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的时候,特朗普突然“破防”情绪失控,拒绝回答问题,并言辞激烈地抨击《华尔街日报》是“烂报纸”,是中国的“代理人”。
他说:“你们这些人对我太坏了,《华尔街日报》已经彻底堕落了……我们不想和你们浪费时间。”
这位记者只是想提问关于美俄领导人会谈的事情,但特朗普却原地破防,还直接硬扯到中国。
《华尔街日报》是不是“烂报纸”,这里不做评价,但它绝对不是什么“中国的代理人”,这完全是特朗普在情绪失控下的无稽之谈。
道理非常简单:《华尔街日报》是媒体大亨默多克旗下的报纸,而著名的亲共和党媒体——福克斯新闻台,也是默多克的。但特朗普从来不会指责福克斯怎么样,甚至他的国防部长海格塞斯,都是福克斯电视台的前主持人。
必须指出的是,在目前美国的一众主流媒体中,持偏保守立场的《华尔街日报》,在涉及特朗普的报道上已经算是最公正、公平的之一了。
一方面,它不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CNN这些左媒对特朗普那么尖锐。特朗普2017年首次赢得大选后,《华盛顿邮报》便将“民主死于黑暗”定为新标语;《纽约时报》更是影射特朗普是“新时代的希特勒”。
另一方面,它又不像福克斯、布赖特巴特这些传统右媒那么极端,天天胡乱吹捧特朗普,致力于为特朗普洗白。共和党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Maga化,但《华尔街日报》一直避免陷入Maga化的境地。
诚然,《华尔街日报》爆出过许多关于特朗普的负面新闻,但无论在数量还是力度上,跟主流左媒都无法相提并论,而且往往采取“只报道,不评论”的态度。
特朗普今年第二届任期刚开始的时候,《华尔街日报》也帮特朗普说了一些好话,直到“对等关税”宣布后,该报对特朗普的负面报道才陡然增加,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实际上,在特朗普在1.0时期对《华尔街日报》的态度相当不错,特朗普赢得大选后,该报主编还拿到了特朗普的首个专访机会。
如今特朗普态度出现180度的变化,甚至情绪失控,原因可能就是对《华尔街日报》编辑部在关税问题上的报道感到不满。他吹嘘自己的关税政策“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并把第一季度GDP萎缩0.3%的锅全甩给拜登,然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却在唱反调。
《华尔街日报》是一家偏保守派的媒体,但它背后也有来自华尔街的影响力,其诸多重要消息来源均来自华尔街。在此次关税战中,华尔街损失惨重,美国债市暴跌,美元反常走弱,因此《华尔街日报》自然要替这些人发声。
这很正常,而且说实话,《华尔街日报》大部分的关税报道也只是阐述事实,不像左媒那样各种尖锐评论不断。之前美联社因为拒绝将墨西哥湾改称为“美国湾”,其记者就被赶出了白宫;现在似曾相识的剧情又发生在《华尔街日报》身上。
如今压力巨大的特朗普,已经听不得任何一点反对声音了,哪怕只是阐述事实。
马斯克应该对此深有体会。在此次“对等关税”浪潮中,马斯克承受了巨大损失,他本人对此也是极力反对这项政策。
但他却不敢直接公开批评特朗普,只是默默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美国经济学家用一支铅笔解释国际贸易好处”的视频,并将矛头指向总统顾问,关税政策的设计者——彼得·纳瓦罗。
据称马斯克曾私下劝说特朗普放弃关税,但并没有什么用。
现在的结果是,马斯克即将在5月底结束在“政府效率部”的工作。不久前在采访中回答“是否后悔支持特朗普”的问题时,他还“不小心”地表示后悔,随后赶紧改口称“不后悔”,并告诉对方“这段掐了别播”。
“春江水暖鸭先知”。理论上来说,马斯克在“政府效率部”最多可以做到7月(任期全部按照工作日计算,不计入休息日)。但他现在赶紧抽身,一方面确实是因为特斯拉这边给的压力太大;另一方面估计也是看到了特朗普注定失败的未来,及时拉开距离。
如果说82岁的拜登,其标签是“老年痴呆”,那么下个月就满79岁的特朗普,其标签就是“情绪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特朗普的失败越来越多,他本人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固执,可以预见的是,面对残酷的事实,特朗普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破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