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驻守边疆阿里的部队因为缺粮导致全军命悬一线,战士阿贡救了整个部队,不但没有的到表扬,反而被上级严厉批评。 1949年,解放军无意中在兰州发现了一名藏族青年。这名青年名叫贡保,出生于一个十分贫苦的藏族家庭。因为父母双亡,家中又逢变故,他只能到处流浪。解放军见贡保实在可怜,便好心收留了他。 如今,时间已经跨入1951年,贡保——现在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为阿贡——站在阿里高原的风雪中,凝视着远方的雪山。这里的寒风如刀,刺痛着他的脸颊。他回过头,看见倒在雪地上的战友,心如刀绞。 阿里地区的海拔极高,部队自进入这片区域后,战士们便开始遭受高原反应的折磨。起初只是头晕、恶心等轻微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变得越发严重。尽管部队曾多次休整,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了。更让人担忧的是,极低的气温和刺骨的寒风使战士们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伤,尤其是手指关节。冻伤处很快发炎溃烂,而部队药物短缺,无法提供足够的治疗,导致许多战士的伤势惨不忍睹。 阿贡蹲下身,轻轻拍了拍一位战友的肩膀。这位战友勉强向他露出一个微笑,但苍白的嘴唇和凹陷的面颊清晰地表明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到了极限。 粮食短缺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战士们长期吃不饱,根本没有力气继续行军。营养不良使他们更容易生病,而现在,部队已经完全断粮,不少战士因此倒在了路边。阿贡看到这一幕,回想起两年前自己在兰州街头漂泊无依的日子,是解放军给了他新的生活和希望。如今,曾经救助他的战友们正处于生死边缘,他必须做点什么。 夜幕降临,阿贡坐在帐篷里,思索着如何解决粮食危机。部队曾多次尝试向当地宗本购买粮食,但都被拒绝了。据了解,这位宗本听信他人挑唆,不仅拒绝解放军购买粮食的请求,还散布了不少谣言。阿里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部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帐篷微弱的灯光下,阿贡的目光落在了角落里的军服和私人物品上。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他知道,这个计划可能会违反军纪,但在当前情况下,若不采取行动,整个部队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清晨,阿贡换上了藏袍,将手枪小心地藏在衣襟内,悄然离开了营地。他深知此行凶险,但为了拯救整个部队,他必须铤而走险。 宗本的住所并不难找,这是阿里地区一座不算豪华但显眼的房子。阿贡熟悉当地习俗,轻松地混入了院落。趁着侍从不注意,他迅速潜入了宗本的房间。 宗本正在饮茶,突然看到一个陌生藏人闯入,还没来得及喊叫,就感到一个冰冷的金属物抵在了自己的太阳穴上。 "你卖粮食还是不卖?"阿贡用藏语低声喝问,声音中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决。 宗本从未遇过这样的情况,顿时吓得面如土色,连连点头:"卖,一定卖!" 确认宗本答应后,阿贡立即将他带到了连长面前。连长刘文正在查看战士们的情况,看到阿贡押着一个当地官员走来,立刻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连长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厉声喝道:"赶紧放人!身为一名战士,连纪律都不顾了吗?" 阿贡闻言,松开了握着宗本的手,但站在原地没动。宗本见状,困惑不解,用藏语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不是把事儿给办成了吗?" 阿贡镇定自若,迅速用藏语回答:"连长嫌我太磨叽了,你要再多话,他肯定连你一块打!" 听完这话,宗本吓得大惊失色,连忙向连长鞠躬,用结结巴巴的藏语说道:"不磨蹭,现在就卖!马上就派人送粮来!" 连长虽然听不懂藏语,但看到宗本的反应,心中暗暗称奇。待宗本离开后,连长将阿贡叫到一旁,严厉地批评道:"你知道你这是在干什么吗?我们是人民军队,纪律严明,绝不能用威胁手段对待群众!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守原则!" 阿贡低着头,默默接受批评。但他心里明白,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的选择挽救了整个部队。 果然,不到中午,宗本就派人送来了充足的粮食。部队终于有了食物,战士们的体力逐渐恢复,高原反应和冻伤的情况也开始好转。虽然阿贡因违反军纪受到了严厉批评,但他的机智之举实际上拯救了整个部队。 这一事件很快传遍了大西北,许多人都称赞阿贡是一位机智无畏的小英雄。然而,在部队内部,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却很复杂。一方面,阿贡的行为确实救了全军;另一方面,军纪不容违反,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是如此。 1951年的这个冬天过去后,当部队情况稳定下来,阿贡选择留在了阿里,与战友们一起守卫这片辽阔的边疆土地。他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解放军和藏族同胞之间友谊的见证。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军纪与智慧并不矛盾,真正的英雄,既能在关键时刻临机应变,也能在平时严格遵守纪律,为边疆的和平与稳定默默奉献。
上世纪50年代,空军司令穿着旧军装,去往某航空基地视察。在停机坪上,3位战士敞胸
【1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