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作家张恨水被迫结婚,他嫌弃妻子貌丑,却经常和妻子同房。不久后,妻子怀孕生下一个女儿,他却怒骂:真是晦气! 张恨水,原名张子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以其丰富的情感绘写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描绘而著称。张恨水的个人生活同样多舛,他的婚姻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父母包办婚姻的产物。他的妻子徐文淑,出身贫寒,不识字,且因裹脚的缘故与张恨水的文人形象格格不入。 张恨水的婚姻生活虽然开始于一场不愉快,但他的母亲仁慈且具有传统观念,坚信婚姻是不可撤销的。她劝说张恨水尽孝道,给妻子一个孩子作为将来的依靠。张恨水的第一次入闺并没有实质性的接触,但在其后的回归中,受到母亲的催促,他与徐文淑共度了夜晚。徐文淑的第一次怀孕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命运的残酷使这个新生命夭折。这次事件深深打击了徐文淑,也使得张恨水的内心开始有所动摇。 在长期的分离和孤独中,徐文淑的生活陷入了一种凄凉的状态,而张恨水的母亲再次介入,希望他能给予妻子更多的关怀。 在那个月末的夜晚,张恨水终于再次踏入徐文淑的闺房。房间里灯光昏暗,透过窗帘隙缝进来的月光,在地上拉出了长长的影子。徐文淑坐在床边,身穿一件普通的棉袍,静静地低着头。房间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香,那是为了驱寒而焚烧的艾草香。墙角摆放着一把梳妆镜,映照出她黯淡的容颜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张恨水站在门口,沉默了好一会儿。他的目光掠过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停留在徐文淑的身上。这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两人之间的距离,即使只有几步之遥,也如同隔着千山万水。 终于,他迈步走向床边,动作略显生硬。徐文淑依旧未有抬头,她的手轻轻颤抖,缓缓地整理着床上的被褥。张恨水坐在床沿,两人之间的沉默如同一堵厚重的墙。空气中的艾草香更加浓烈,似乎要掩盖住所有的不安与尴尬。 随后,房间的门轻轻关上,外面的月光也被隔离在外。夜深了,外头的寒风中传来几声犬吠,显得格外清晰。徐文淑从床头柜上拿起一个小巧的铜炉,里面的香炭还留有余温,她加了几块艾草,炉中的烟雾缓缓升起,渐渐填满了整个房间。 时间在这样的氛围中缓缓流逝,直到夜色完全深沉下来。张恨水的身影在微弱的灯光下显得有些僵硬。徐文淑则依旧保持着她的姿势,好像一尊雕塑,静静地坐着,不敢有太大的动作。 最终,这一夜过去了,带走了它的沉默与压抑。夜晚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任何的释然,两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比之前更加遥远。徐文淑的心中满是无助和失落,但她知道,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几个月后,徐文淑果然怀孕了。这个消息在家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张恨水的母亲,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而,好景不长,徐文淑生下的女儿因病夭折,整个家再次笼罩在阴霾之中。 之后的日子里,张恨水和徐文淑的关系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善。他们如同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张恨水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但他从未在徐文淑面前表露过。每当夜深人静,张恨水都会在书房里独自饮酒,而徐文淑则在自己的房间里默默地熬过每一个寂寞的夜晚。 孩子们的相继去世,成了张恨水和徐文淑生活中无法愈合的伤痕。张恨水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他在母亲的安排下,逐渐转变为一个顺从孝道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张恨水的文学成就不断攀升,他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那些描写女性命运的作品,仿佛透露出他对这个世界的无奈和对女性境遇的深切同情。然而,成功的背后是他人所不知的苦楚和孤独。他和徐文淑的关系如同冰封的湖面,外表平静,内心却是冰冷且无法融化的隔阂。 张恨水时常被无形的罪恶感和自责困扰,他知道自己对徐文淑的冷漠和忽视深深地伤害了她。尽管如此,他无法克服内心的障碍,重新点燃这段关系的温暖。与此同时,徐文淑逐渐放下了对爱情的期待,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家庭和婆婆的照顾中,尽管她知道自己在张恨水心中永远只是一个陌生人。 事态的转变发生在张恨水决定再娶之后。他在外结识了一位文学爱好者,两人的关系迅速发展,不久后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张恨水的新婚生活似乎充满了新的希望和色彩,他甚至在新妻的鼓励下创作了一些评价极高的作品。然而,这一切对于徐文淑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尽管新的家庭带给张恨水暂时的快乐,但他内心的愧疚并未因此消失。他时常在深夜里梦见徐文淑和他们失去的孩子们,醒来时总是汗流浃背,心情沉重。他开始意识到,无论他的生活怎样变化,那些过去的影子永远不会真正离开他。 徐文淑的生活虽然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但她却表现出了难以想象的坚韧和勇气。她不仅继续照顾着年迈的婆婆,还悉心照顾着张恨水和新妻所生的女儿。她把自己对未能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的爱,转移到了这个小女孩身上,尽管这份爱从未得到张恨水的认可和感激。
1914年,作家张恨水被迫结婚,他嫌弃妻子貌丑,却经常和妻子同房。不久后,妻子怀
青史如烟啊
2025-05-06 11:37:22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