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不打电话,特朗普口风变了:不排除在适当时候,降低对华关税

晨曦聊国际 2025-05-06 09:11:17

中方还没有表态,特朗普却先变脸了。他一边自称“打赢”了贸易战,一边又说“不排除适当时候降低对华关税”。那么,这到底是出于什么考量?特朗普曾高调开打的关税战,如今为何突然变调了? 在最新一次接受NBC采访时,特朗普公开放话称:“我会在某个时候降低关税,不然永远没法和中国做生意。”言外之意,再不停止关税战,美国企业也快撑不下去了。可就在前段时间,他还威胁要对中国商品进一步加征关税。如今,这句话从曾以“关税战”立威的特朗普嘴里讲出来,说明已经不只是风向问题,而是底气的变化。

先从一组数据说起。自从贸易战开打以来,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累计高达145%,中国也采取反制措施,对美国商品加征了125%的反制税。双边贸易直接被扼住喉咙,不仅令两国贸易额大幅下降,更是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引发震荡,推高了许多关键商品的成本。 特朗普曾自信满满地表示,加征关税可以让美国制造业回流,让老百姓找到工作,“让美国再次伟大”。可现实远比口号残酷得多,美国人发现,生活成本涨了,工作机会并没有回来,而这场贸易战,成了消费者为富人买单的手段。真正揭开这层窗户纸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人自己。 亚马逊最近在平台上悄悄做了一件事,在商品价格旁边,注明了因关税造成的额外成本。这一行为看似中立,但实则是一把尖刀,直戳特朗普的“关税谎言”。白宫新闻秘书震怒,第一时间点名亚马逊,说它搞“政治敌对行为”。如此上纲上线,只能说明美国政府真的恐慌了。

因为特朗普打造的贸易战叙事,正在一点点崩塌。他一直对选民说,是中国在为关税买单,是“别人出钱美国受益”。但亚马逊清楚地告诉美国的消费者,买的每一件衣服、玩具、电器,因为关税,贵了。这一账单,不是中国掏,而是消费者自己承担。 特朗普原本以为,靠高额关税再不济也能“打疼中国、稳住选票”,结果没想到,火却先烧到了自家门口。美国零售巨头连连告急,制造业哀鸿遍野,零件涨价压得企业喘不过气,农产品滞销,农民欲哭无泪。物价飙升,通胀失控,选民钱包瘪了,怒火却涨了。原本最死忠的“红脖子”群体,也开始动摇。特朗普精心编织的“铁杆票仓”,正出现前所未有的裂缝。 于是,我们看到他改口了。可改口背后,是更深一层的利益算盘。特朗普这场关税战的真正图谋,从来不是“复兴制造”,而是财政上的“劫贫济富”。他的如意算盘,是以关税收入填补个税减免造成的财政空缺,甚至推动全面取消个人所得税。取消个税谁最受益?当然是超级富豪。而通胀、物价上涨、生活成本飙升,全都砸在中产和穷人头上。

也就是说,特朗普用关税从全民手中收税,把压力转移给老百姓,而把财政上的“甜头”留给了富人。他用“反全球化”的旗号,把选民变成了提款机,却告诉他们这是“保护你们的利益”。这是赤裸裸的“劫贫济富”。 如今,这场把戏被看穿了。特朗普也清楚,如果继续强硬下去,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会彻底引爆选民怒火,亚马逊不过是提前掀开了锅盖,让热气飘出来而已。就在特朗普暗示愿“适时降低关税”之际,中方只是冷静回应:“正在评估与美方谈判的可能性。”这短短一句话,没有热情,没有拒绝,却极具分量。它传递出的信号很清晰:中国并不急于妥协,更不会在压力下“打电话”求和。正是这种“不回应”,逼得美方率先松口。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确面临阶段性压力,比如制造业指数下滑、出口订单减少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失去了战略耐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基地的韧性尚在,市场规模与内需结构仍是最强的底牌。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看得很清楚:“中国的市场比欧美加起来还大,特朗普根本阻挡不了中国。”他甚至直言,美国的衰退轨迹已经显现,而特朗普不过是“落后于时代”的政客。

在马哈蒂尔看来,美国挑起贸易战的真实意图,是遏制中国的崛起。但问题在于,遏制并没有起效,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衰弱。从“加税!再加税!”到“某个时候可以降低关税”,表面看似灵活转向,实则是节节败退。特朗普不是变温和了,而是现实逼他变了——美国制造没有回流,选民情绪却逐渐失控;中国没有崩溃,美元信用倒是一次次透支。这时候不收手,通胀会继续吞噬中产、投资市场会继续震荡、民主党也会借题猛攻。所以他现在“口风变了”,不是突然懂得双赢,而是懂得再硬下去,就真的输了。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晨曦聊国际

晨曦聊国际

以我之青春, 捍卫这盛世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