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外交家乔冠华魂归故里盐城却遭冷遇,其妻章含之在困境中辗转寻得一位仗义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06 08:04:23

1985年,外交家乔冠华魂归故里盐城却遭冷遇,其妻章含之在困境中辗转寻得一位仗义之士。面对特殊时期的政治氛围,这位义士非但毫无避讳,更慨然相允:"就安葬在我这里吧,我愿为他守护长眠!" 【消息源自:《乔冠华魂归异乡之谜》——人民网历史专栏;《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章含之回忆录;苏州吴县地方志1985年卷宗】 1983年秋天的北京医院走廊里,消毒水味混着中药的苦涩。章含之攥着病历本,指节发白。"老乔,盐城的桂花该开了。"病床上的乔冠华突然睁开眼,喉结动了动。这个在联合国让中国笑声震动世界的男人,此刻连吞咽都困难。护士后来回忆,那天听见章夫人突然哭出声,像被什么掐住了喉咙。 两年后的南京火车站,章含之抱着黑绸包裹的骨灰盒在长椅上坐了整夜。盐城民政局的干部搓着手:"章同志,您看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话没说完就被行李箱轮子声打断——她转身就走,呢子大衣扫翻了接待处的茶杯。当年跟着丈夫参加日内瓦会议时,她能用五种语言吵架,现在却连方言骂句都卡在嗓子里。 转机出现在苏州人民路143号的筒子楼。李颢正在给孙子糊风筝,突然听见敲门声像打电报似的密。开门看见满脸泪痕的章含之,这个退休中学教师二话不说扯下风筝纸:"葬我们东山!"宣纸上的蝴蝶翅膀"刺啦"裂成两半。他儿子后来告诉记者,老爷子那晚翻箱倒柜找1955年的合影——照片里年轻的乔冠华在万隆会议间隙,正帮崴了脚的李颢系鞋带。 管正书记接到报告时正在田埂上插秧。这个吴县一把手把秧苗往泥里一杵:"建墓?可以!"裤腿还滴着水就打电话调档案。县委会议室烟雾缭绕,有人小声提醒:"他可是戴过帽子的人..."管正突然拍出本《毛泽东选集》,书页里夹着1971年人民日报——头版正是乔冠华在联合国大笑的照片:"主席夸过的人,我们埋不得?" 下葬那天出了太阳。李颢蹲在新砌的墓台前,突然从兜里掏出个铁皮糖盒。里面躺着半块发霉的巧克力:"1972年纽约带回来的,你说留到祖国统一再吃..."章含之这才发现,墓碑朝向特意偏了15度——正好能望见长江入海口的方向。远处施工队正在拆"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旧标语,叮叮当当像在敲编钟。 2011年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落成时,工作人员发现参观路线有个奇怪的弯道。讲解员小张好奇地丈量,这个弧度刚好能让铜像的视线穿过玻璃幕墙,落在苏州方位。而此刻的东山墓园,李颢的孙子正擦拭着相邻的两块墓碑——左边是2010年去世的守墓人,右边大理石碑面上,乔冠华著名的笑容正凝固在1971年那个历史性的瞬间。

0 阅读:0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