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入3000已经是中等收入!”去年,中国专家的话遭到白岩松的反问:“如果真是这样,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 4亿,为什么好多人都拒绝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人群?” “明明工资条上的数字够得上中等收入线,可钱包里的钞票总是不翼而飞!”这是很多人不断感慨的话。 很多人面对所谓的中等收入标准,心里都直打鼓,总觉得自己离 “中等” 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其实,这样的担忧不是凭空来的。人们需要考虑子女的教育、医疗、养老,所以在拿到工资后,第一反应就是存起来,而不是消费。这也就出现了“有钱不敢花”的情况。 大部分人收入3000元,是攒不住的,家里有孩子的,从学习用品到兴趣班、补习班的费用,每一项都是固定支出。孩子想要一套优质的课外读物,或者参加一个绘画兴趣班,动辄几百上千元;而辅导学科知识的补习班,费用更是不菲,一学期下来几千元是常事。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咬着牙也要把钱掏出来。 除了教育支出,家庭的水电燃气费也不是小数目,夏季开空调、冬季用暖气,每个月的水电费轻松就能花掉好几百元,燃气费用于日常做饭,也是一笔持续的开销。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月 3000 元的收入,在支付完这些必要开支后,所剩无几,根本难以存下钱。有些家庭甚至还得精打细算,为了省下几毛钱的菜钱,多跑几个菜市场比价。 大城市的上班族虽然收入相对高一些,但生活成本同样惊人。在一线城市,地段稍微好一点的房子,房租每月可能就要两三千元,甚至更高。 不少年轻人为了省房租,只能选择住在偏远的郊区,每天在通勤路上花费两三个小时是常态。每天上下班,无论是乘坐地铁、公交,还是打车,交通费也是一笔持续的支出,一个月下来也要好几百元。 吃饭更是不能省,一顿简单的工作餐就要十几元到几十元,一天下来,光是吃饭的费用就要几十元,一个月累计下来也是不小的开支。更别说偶尔和朋友聚餐、社交的花费,这些零零散散的支出加起来,即使收入可观,能攒下的钱也寥寥无几。有时候发了工资,还没捂热乎,就都花出去了。 中国人向来有储蓄的习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总想着存些钱以备不时之需,无论是应对突发的疾病,还是解决生活中的意外状况,存款都是重要的保障。 老一辈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深知存钱的重要性,这种观念也影响着下一代。相比之下,“挣多少花多少,享受当下” 的消费观念,在大多数普通家庭中并不盛行。即使收入提高了,很多人还是舍不得大手大脚花钱,总想着多存点钱,为未来多做些打算。 现在,背负贷款早已成了许多家庭的常态。车贷、房贷压在身上,每月的还款金额占据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对于这些家庭来说,能够按时还上贷款,维持生活的正常运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有大量的结余资金用于消费和享受。 很多人每月工资一到账,第一件事就是还房贷、车贷,剩下的钱再分配到生活的各项开支中。只有少数实现财富自由的人,不用为这些生活琐事烦恼,但这样的幸运儿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中,终究只是极少数。 说实话,现在哪个家里不背贷款,不用还车贷,房贷,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
一次,马未都在节目中谈起郭德纲与曹云金的恩怨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跟你爹有什
【18评论】【2点赞】
小八辣子
3k连自己都养不活 还中等收入[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