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之曾孙想回上海,写信给市委,请求分一套低楼层的房,却被他任上海副市长的女儿拒了。 说起左景鉴,得先提他那赫赫有名的曾祖父左宗棠。左宗棠晚清时收复新疆,名震天下,可他留给后人的,不是什么特权,而是清廉自立的家风。左景鉴1905年出生在湖南长沙,打小就被家里管得严实,祖辈常念叨:靠自己,别靠祖上。他14岁考进长沙明德中学,后来跑到上海医学院学医。抗日战争一打响,他没躲着,直接上了前线当医生,凭着一手好医术救下无数战士。也就是那时候,他认识了护士龚之南,两人结了婚,生了一儿一女。 新中国成立后,左景鉴在上海中山医院干到副院长,医术牛,作风硬。1956年,国家一声号召,他二话不说带着全家去了重庆,帮着建起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抗美援朝时,他还搞了个“手提式血液箱”,让前线战士能及时输血,这玩意儿救了不少命。他这辈子都扑在医学上,周围人提到他,没一个不竖大拇指。 再说他女儿左焕琛,从小受老爸影响,满脑子都是正直和责任。她考进上海复旦大学,学成后从政,一路凭本事做到上海市副市长。左焕琛不光继承了父亲的仁心,还把左家的清廉家风扛在肩上,成了个让人佩服的女领导。 1996年,左景鉴91岁了,身体大不如前,尤其是腿脚,走路都费劲。他在重庆住了几十年,可心里老惦记着上海。那是他年轻时待过的地方,街头巷尾都熟,想回去养老的心思越来越重。可问题来了,他在上海没房子,高楼的楼梯对他这把年纪更是爬不动。思来想去,他决定给上海市委写封信求助,内容很简单:年纪大了,腿不好,求一套低楼层的房子,能回上海安个家。 这请求搁谁听都觉得合情合理。一个91岁的老人,想回故乡养老,谁能说半个不字?他满心以为,这事儿多少能成,毕竟要求不高,又有家族背景在那摆着。 信寄出去后,辗转到了左焕琛手上。她一看,是自己父亲写的,心里五味杂陈。作为女儿,她当然懂老爸的心思,知道他多想回上海。可作为副市长,她脑子转得更快。这要是批了房子,外人会怎么看?会不会觉得她徇私情、搞特权?左焕琛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太清楚这些事的敏感性了。 她反复琢磨,最后还是下了决心:不能答应。她给父亲回了信,大意是自己身在公职,不能因为亲情坏了规矩。这决定不好下,但她觉得,这是对得起自己岗位、对得起家族名声的选择。 左景鉴收到回信,多少有点失落。他没料到女儿会这么硬气,可想想她平时的为人,又觉得这事儿挺像她的作风。他没再闹,也没多说什么,就这么接受了。 左家的家风,从左宗棠那会儿就定了调子:不谋私利,靠本事吃饭。左宗棠打仗厉害,但从没给家里捞过啥好处。到了左景鉴这代,还是这路子。他没靠曾祖父的名头混日子,全凭自己闯出一片天。左焕琛呢,从小耳濡目染,早就把这套原则刻在骨子里。她当上副市长,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这次拒绝父亲,她其实就是在守这家风。她知道,自己要是开了口子,不光毁了自己的名声,连带着左家的招牌都得砸。这责任她担不起,也不想担。左景鉴后来没怨她,也说明他心里明白,女儿这决定,是对家族传统的延续。 左焕琛为啥这么硬?说白了,她在乎的东西太多。首先是职责。她是副市长,手里有权,可这权不是拿来给自己家办事的。其次是舆论。那年头,社会对官员特权特别敏感,她要是批了房子,保不齐就被扣上滥用职权的帽子。再者,她还得考虑父亲的感受。她不想让左景鉴晚年背上“靠女儿走后门”的闲话。 这事儿要换别人,兴许就稀里糊涂答应了。可左焕琛不一样,她看得远,想得深。她宁可自己背着“不孝”的名,也要保住原则和清白。
1996年,左宗棠之曾孙想回上海,写信给市委,请求分一套低楼层的房,却被他任上海
灵鹿踏花寻梦来
2025-05-05 20:18:2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