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央视主持人李瑞英在新闻联播开播前,电话一个接一个地响着,李瑞英忙接起电话,那头焦急地喊着儿子跳楼了,一瞬间李瑞英大脑空白,她的选择在当时引发了热议。 李瑞英1961年出生在北京,家里是军人背景,父亲管教特别严,从小让她养成了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小时候她最爱听父亲讲部队里的故事,梦想着长大后也能穿上军装,干点保家卫国的大事。可到了高中,她的兴趣慢慢变了,喜欢上了朗诵和演讲,每次学校活动,她一开口,声音清亮、吐字清楚,总能吸引一大群人围着听。有一回她陪同学去北京广播学院考试,临时被老师拉去试读一段报纸,教授当场拍板,说她天生是块当播音员的料。这句话就像点燃了火苗,让她开始憧憬另一个舞台。 1979年,李瑞英顺利考进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大学四年,她每天早上都泡在小树林里练声,嘴里含着小石子练发音,字典从不离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细节。毕业后,她先去了江苏电视台,主持新闻节目,凭着稳重又不失亲切的主持风格,很快就有了名气。1986年,她调到中央电视台,开始接触更大的平台,像是1984年国庆阅兵直播、1990年北京亚运会解说,她的声音总能让人觉得踏实又靠谱。1996年,《新闻联播》改成直播,她跟罗京搭档,成了亿万观众眼里的“央视国脸”。她的主持风格端庄大气,从来不出错,28年的职业生涯堪称教科书级别。 家庭方面,李瑞英跟丈夫张宇燕是青梅竹马,1987年结了婚。张宇燕是个学者,性格低调,特别支持她的事业。1992年,他们有了儿子,但李瑞英工作太忙,经常是早出晚归,带孩子的事大多靠丈夫和保姆。她也想多陪陪儿子,可《新闻联播》这摊子事,实在是抽不开身。这种事业和家庭的拉扯,成了她心里一块抹不去的疙瘩。 1998年的一天晚上,《新闻联播》开播前,李瑞英像往常一样在演播室准备。那天的新闻稿子特别多,国际国内大事堆了一桌子,她得一字不差地过好几遍。就在这时候,她的手机突然响了。她平时从不带手机进演播室,那是铁规矩,可那天不知怎么就忘了。电话一个接一个,她一看是家里的号码,心头就有点慌。接起来一听,保姆声音都带了哭腔,说儿子从楼上摔下来了,已经送医院,情况还不清楚。 那一刻,李瑞英整个人都懵了。儿子才六岁,平时活泼可爱,怎么会出这种事?她脑子里全是问号,想立刻冲到医院去看孩子。可她低头一看表,离播出只有十来分钟了。《新闻联播》这节目,全国上下亿万双眼睛盯着,临时换人根本不可能,别的同事也没时间准备。她知道,这档节目不只是播新闻,它是国家的窗口,代表着无数人的信任。离开,节目怎么办?留下,儿子那边又怎么办? 李瑞英最后选择了留下,把那期《新闻联播》播完。整整30分钟,她稳稳当当说完每一句话,声音没抖,表情没乱。观众压根看不出她刚经历了多大的打击。节目一结束,她抓起外套就往医院赶。那一刻,她不是什么“央视国脸”,就是一个吓得要命的妈妈,想赶紧到儿子身边。 这事后来传出去,舆论炸了锅。有人觉得她敬业得让人佩服,为了工作能放下这么大的私事,简直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典范。可也有人觉得她太冷血了,儿子都出事了,她还能坐那儿播新闻,心得多硬啊?网上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她“六亲不认”,有人替她喊冤,说她根本没得选。毕竟,《新闻联播》不是随便什么节目,它的分量太重了,容不得半点闪失。 李瑞英赶到医院时,儿子还在急诊室。丈夫告诉她,孩子抢救及时,脱离了危险,但还得观察一阵子。她看到儿子脸上裹着纱布,瘦小的身子躺在病床上,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件事成了她心里一道坎,虽然儿子没事了,可她总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 舆论的风波没停过,报纸上、论坛里,关于她的讨论铺天盖地。夸她的人说她是大局为重,代表了职业精神;骂她的人觉得她把工作看得比家人还重,少了点人情味。 儿子康复后,李瑞英开始重新盘算自己的生活。她发现这些年光顾着工作,陪家人的时间少得可怜。从那以后,她尽量推掉不必要的应酬,晚上回家会陪儿子做作业、聊天,节假日也会一家人出去走走。儿子长大后,知道了当年的故事,从来没怪过她,反而挺理解妈妈的苦衷。 2014年,李瑞英53岁,决定从《新闻联播》主播台上退下来。她没完全离开央视,而是转到幕后,带新人、做培训,还录了《新华字典》的有声版。她的声音还是那么温暖有力,很多人听着她的朗读,长大了,学会了认字。她跟张宇燕的婚姻一直很稳,儿子也上了大学,学业顺风顺水。一家三口虽然不算常腻在一起,但那种踏实的幸福,是她这些年最珍惜的。
谁能想象这是2003年的央视栏目!
【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