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娶媳妇这件事,一开始就不风光,他是入赘的,还不是普通的倒插门,是带着一屁股债、连媳妇都快娶不起那种入赘。 可偏偏,他成了清末大将,还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桩婚事背后的事,比打仗还精彩。 湖南湘阴有个穷秀才,就是左宗棠,他家书香门第,但人丁单薄,父母早早过世,留下一堆债。 家里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给他娶媳妇了,可偏偏他爸在世时,给他定了一门娃娃亲。 女方不是一般人,是湘潭的大家族,周家出过好几位官老爷。 左宗棠穷得叮当响,按理说这门亲事早就该黄了,可周家偏不,他们认亲不认钱,非要把女儿嫁过去。 不过嫁的方式也特别:要左宗棠入赘,说白了,就是倒插门,左宗棠虽说脸上挂不住,心里还是感激的。 但这婚结得一点不轻松,左宗棠没什么嫁妆,反倒是老婆周诒端,一进门就拿出娘家田契首饰,全贴给他读书。 这女人可不是一般的“贤内助”,她是正经才女,能写诗、能理家,还懂经世之学。 她那本《饰性斋遗稿》就留下了139首诗,不光文采好,思想也不俗。 左宗棠第一次考科举不中,心里难受得不想活,是她绣了一个“渔村夕照枕”,边绣边写诗,劝他别放弃。 左宗棠是真把她当恩人,可天不遂人愿,婚后十几年,夫妻俩只生了三个女儿。 在那个年代,“无子”是大事,尤其是左宗棠这种入赘女婿,没人替他传香火,说出去脸都没地方搁。 旁人都在背后嘀咕,说他命硬,说周家这门亲事选错了人。 偏偏越是这种时候,妻子越懂事,周诒端不但没抱怨,反过来劝左宗棠纳妾,她怕的是丈夫被人笑话,更怕周家香火断了后人指责她。 她甚至亲自挑了自己贴身丫鬟张茹许当妾,还主动说服父母支持这事。 左宗棠一开始死活不同意,他不是装样子,他是真舍不得,他觉得周诒端为他付出太多,哪还有脸再娶别人。 可拗不过岳母王慈云和岳父周系舆,老两口话说得直白:“左家姓虽然进了门,但你媳妇姓周,香火不能断。”最后,他们直接把张茹许送进了左宗棠房里。 这妾进门也不是省油的灯,聪明能干,几年下来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左家的香火总算保住了。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长子左孝威,虽然是张氏生的,但一出生就归在周诒端名下,连奶都是张氏亲自喂。 夫妻俩合计着养儿不分亲疏,让人看了都说这家真和气。 左宗棠一边做官一边写信回家,常在信里提起妻妾相处的情形,说张氏“知礼知分寸”,说妻子“视古人贤妇不让”。 看得出来,这家人虽然走的是不得已的老路,但感情没跑偏,哪怕后院多了人,屋里人心没散。 晚年左宗棠在西北打仗,张氏的儿子左孝威当了副将,结果阵亡。 他听说后悲痛不已,写信回家一边哭一边说:“这是诒端的儿子,我的命。” 张氏听说后不声不响,把孝威的灵位供了三年,三年不笑,周诒端也病了一场,再没恢复过来。 几年后,左宗棠退休回湖南,家里早不是当初那个寒门,他成了收复新疆的大英雄,全国有名。 可家里人都说,他最舍不得的,还是那个陪他吃过苦的正妻。 他活着的时候常提起:“你母亲是天下第一好人。”去世后,和周诒端合葬,墓碑上刻着八个字:“珍禽双飞,失其俪偶。” 关于左宗棠有没有再纳妾,有种说法是慈禧太后送了他一个宫女,叫章怡,才十七岁。 但这事在正史里根本没提,《清史稿》《左文襄公全集》都没记,多数人说这是后人编的,像戏本子。 真实的情况是,左宗棠晚年身边只有几个仆人,张氏也没再生育,他心里装的始终是周诒端。 这桩婚姻,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左宗棠爱妻如命,但又无法违背家族香火的压力。 周诒端一边是正妻,一边还要忍妾进门,她做到了不争不抢,还能照顾后代,这种格局,不是一般人能有。 左宗棠这一家,把那个时代的婚姻、伦理、家族、责任,演了一遍最真实的戏。 一个入赘的男人,一个无子的女人,一个被迫纳妾的家庭,最后竟都成全了彼此。 故事没有戏剧化的转折,但每一件事都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人心里,也留在了后人的记忆中。 参考资料: 《左文襄公年谱长编》,周骏富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81年,71岁左宗棠娶17岁章怡为妾。洞房花烛夜,章怡抹去眼角的泪说:老爷,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