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冯国璋荣归故里,在途中遇到了一位看起来像乞丐的老妇人,便问:“前面是诗经村吗?”听到这熟悉的声音,老妇泪如雨下,愤怒地说道:“十年过去了,你难道不认得我吗?” 老妇的话中里里外外都带着亲昵的感觉,冯国璋心中有了大胆的猜想,但始终不敢确定下来,直到老妇着急的喊了一声:“冯四儿!”这一声带着乡音的呼唤,像一记重锤敲在冯国璋心上。记忆瞬间翻涌,眼前这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竟与他记忆中那个扎着红头绳、在村口送别自己的姑娘渐渐重叠。 冯国璋踉跄着上前,抓住老妇人的手,声音发颤:“春妮?真的是你?”十年前,他离开诗经村投身行伍时,与青梅竹马的春妮约好功成归来就娶她。
那时春妮塞给他一双新纳的千层底布鞋,眼里满是不舍:“四儿,在外面照顾好自己,我等你。”可这一走,战火纷飞、戎马倥偬,他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从无名小卒一路打拼,却渐渐断了与家乡的联系。 春妮甩开他的手,眼泪混着脸上的泥污往下淌:“你还记得我叫春妮?十年了,音信全无!你走后第二年,我爹病重,我去军营寻你,人家说根本没你这个人!”
她哽咽着捶打冯国璋的胸口,“后来家里遭了灾,爹娘没了,我被叔伯卖给外乡人,好不容易逃出来......”冯国璋听着这些话,心如刀绞。他以为自己在外面出人头地,却不知曾许诺要护一生的人,竟在这十年里受尽苦难。 路边的行人渐渐围拢过来,冯国璋看着春妮补丁摞补丁的衣裳,看着她鬓角早生的白发,突然摘下自己的官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是我对不住你!”周围人窃窃私语,认出了这位衣锦还乡的大人物。春妮慌了神,想去拉他,又把手缩了回来,别过脸去:“你如今是大官了,我一个要饭的,受不起。” 冯国璋红着眼眶,紧紧攥住春妮的衣角:“当年是我食言,可春妮,我心里一直记挂着你。你跟我回家,我给你盖新房,把这些年亏欠的都补回来。”春妮望着他诚恳的眼神,终于绷不住,扑在他肩头放声大哭。这一刻,过往的委屈、怨恨,都化作泪水倾泻而出。 冯国璋搀着春妮回到诗经村,消息早已传开。乡亲们看着曾经的穷小子如今成了大人物,还不忘旧情,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人说冯国璋这是念旧,也有人摇头感慨命运无常。
而冯国璋不顾旁人议论,执意将春妮风风光光地娶进家门。这场迟来十年的婚礼,在乡间传为一段佳话,也让人们看到,即便身处乱世、功成名就,有些情谊,依旧值得用一生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