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确认参加俄罗斯胜利日大阅兵的各国政要竟然这么多,目前,中国、印度、巴西、白俄罗斯、塞尔维亚等二十多国确认派高级代表出席,其中不乏国家元首。
现在看来,西方通过孤立来击垮俄罗斯的计划,已经彻底落空了! 观察名单会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有一个共同点:没跟着西方制裁俄罗斯,比如印度,一边买着打折俄油,一边派代表参加阅兵,巴西总统卢拉虽呼吁和平,但也强调"不能单方面指责俄罗斯"。 至于中国,中俄关系"上不封顶"的表态早已说明立场,就连传统中立的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也来了,可见克里姆林宫的外交突围颇有成效。 胜利日阅兵从来不只是军事展示,更是政治信号,今年西方领导人集体缺席,但红场反而成了"全球南方"的舞台。 塞尔维亚武契奇顶着欧盟压力坚持到场,白俄罗斯卢卡申科更是与普京并肩而立,有网友调侃:"G7开会像小圈子派对,红场倒像联合国分会场。" 俄罗斯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能源打折绑定印度、土耳其;粮食出口拉拢非洲;安全合作稳住中亚。 就连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也承认,西方制裁未能切断俄与世界的联系,这次阅兵嘉宾名单,就是最直接的打脸证据。 西方对俄孤立战略的失效,反映的其实是国际秩序的多极化现实,当G7试图用"道德绑架"全球站队时,许多国家却选择了"不选边"——不是支持俄罗斯,而是拒绝被卷入二元对抗。 经济利益的吸引力也不容忽视,印度买俄油省下千亿美元,土耳其靠俄气赚差价,这些实打实的利益远比意识形态口号更有说服力,俄罗斯就像个被制裁逼出来的"折扣商场",反而意外打开了新市场。 更关键的是,俄乌冲突两年来,越来越多国家看清了一点:西方主导的单极体系早已松动,巴西、南非等国在联合国投弃权票,沙特邀请普京访问,东盟拒绝对俄谴责……这些动作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世界不再只有一种叙事。 当然,红场的热闹不代表俄罗斯重返国际主流,但西方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在全球化时代,彻底孤立一个大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未来的博弈,或许会更像一场"朋友圈竞争"——比谁能提供更多合作选项,而非强迫别人关闭对话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