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

混沌于浮云 2025-05-04 21:22:40

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没想到44年后,博物馆再次联系上他:你捐的是国宝,价值不可估量!赶紧过来领奖! 事情得从1968年说起。那年,陕西咸阳韩家湾公社有个叫孔忠良的小伙子,才13岁,家里是地道的农村户,父亲孔祥发种地为生,哥哥在家帮衬,日子过得紧巴巴。孔忠良放学没事就喜欢去村边的水渠晃悠,捡些稀奇古怪的小石头当玩具。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随手捡来的玩意儿能翻出多大的浪花。 那天是9月的一个傍晚,孔忠良照常路过水渠,眼尖地瞅见泥里有个白乎乎的东西,带点光。他走过去一挖,挖出个拇指大的“白石头”,表面滑溜,上面刻着看不懂的字,还有个蜷着的动物图案。他觉得挺新鲜,揣兜里带回了家。到家后,他先拿给哥哥看,哥哥觉得好玩,想把字磨掉刻自己的名字,可这石头硬得离谱,磨了半天没动静,只好作罢。过了几天,他又拿给父亲瞧。孔祥发虽不识字,但知道陕西这地方老物件多,琢磨着这可能不是普通石头,决定带儿子去城里找人看看。 第二天,父子俩起了个大早,搭车去了西安。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土路颠了好几个钟头才到陕西省博物馆。到了那儿,他们把石头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瞅了一眼,立马请来专家。专家们围上来,戴上手套仔细研究,发现这不是石头,是块和田羊脂玉做的玉玺。上面刻着“皇后之玺”四个篆字,顶部还有只螭虎雕刻,工艺精得不得了。专家们眼都亮了,说这是西汉时期的宝贝,价值没法估量。 博物馆的馆长亲自接待了他们,夸他们拾金不昧,还按当时政策给了20元的奖励。20元在60年代可不少,够一家人吃好几个月。孔祥发憨憨一笑,拉着儿子准备回家。临走前,馆长请他们吃了顿羊肉泡馍,孔忠良后来回忆,那顿饭的香味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玉玺被博物馆收下后,专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发现它出土的地方离西汉长陵不到一公里。长陵是刘邦和吕雉的合葬墓,吕雉是西汉第一位掌权的皇后,这玉玺八成跟她有关。 说到吕雉,这位可不是省油的灯。她年轻时嫁给刘邦,后来刘邦死后,她掌权多年,既有狠辣的一面,也有稳江山的能力。这枚“皇后之玺”虽小,只有2.8厘米见方,高2厘米,但用的是顶级的和田羊脂玉,雕工细腻,字迹工整,透着皇家的气派。专家们推测,这可能是吕雉当政时用的印玺,证明她身份和权力的实物。它的出土,不仅填补了西汉印玺研究的空白,还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件宝贝后来被送到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成了镇馆之宝。孔忠良呢?拿了20块钱后就回了村里,继续过他的日子。时间一晃到了2012年,44年过去了,他已经57岁,头发花白,依然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模样。有一天,村支书领着一群人来找他,他还以为家里出啥事了,结果是博物馆的人。他们说,当年那块“白石头”是国宝,现在要表彰他,请他去参加大会。 孔忠良挺意外,也挺高兴,觉得自己小时候没白干这事。表彰会上,他穿着朴素的衣服上台,接了“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的证书。有人递奖金,他摆手不要,说这东西是国家的,他只是还回去而已。会后,博物馆带他去看“皇后之玺”,那块玉玺躺在展柜里,依然闪着光,吸引了不少游客。他站在那儿,听工作人员讲这宝贝的研究价值,心里感慨万千。44年前,他就是个捡石头的毛小子,现在却跟国宝连上了线。 这事后来被媒体报道,传得挺广。很多人被他的做法感动,说他这种不贪心的精神值得学。如今,“皇后之玺”还是博物馆的明星展品,孔忠良的名字也跟它一起留在了历史里。从1968年到2012年,从20元到国宝,这段经历听起来像传奇,但却是实打实发生在咱们身边的事。 再说说这玉玺本身,它的价值不光在材质和工艺,更在于它背后的历史。西汉初年,国家刚稳定,吕雉作为皇后,权力大得惊人。这枚玺印的出土,让学者们对她的政治地位有了新证据,也让普通人能通过这小物件,窥见两千多年前的皇权模样。孔忠良当年要是不捐,可能这宝贝就埋没了,甚至毁了。他一个小小的决定,保住了一段历史。 当然,这事也有值得琢磨的地方。那时候20元不少,可跟国宝的价值比,简直是九牛一毛。44年后博物馆再找他,算是补了份认可,但也有人会想,如果他当年留着这东西,会咋样?不过以孔忠良的性格,他压根没这念头。对他来说,捡到东西交给国家,天经地义,没啥好犹豫的。

0 阅读:745

评论列表

焚情诛心

焚情诛心

2
2025-05-04 22:22

我捡了就不还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