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平准噶尔是顶着满朝文武给他的压力进行的,整个朝堂,除了傅恒没人支持乾隆。 清

混沌于浮云 2025-05-04 21:22:39

乾隆平准噶尔是顶着满朝文武给他的压力进行的,整个朝堂,除了傅恒没人支持乾隆。 清朝打到乾隆这代,疆域已经够大了,可西北的准噶尔部老是闹腾。从康熙朝开始,这帮人就没消停过,叛乱、挑衅,搞得边疆不得安宁。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内部乱了套,首领达瓦齐跟阿睦尔撒纳争权,国力一下子垮了。乾隆瞅准机会,觉得这时候不动手,等他们缓过来就晚了。可朝堂上,大臣们却不这么想,满脑子都是风险,压根不想打。 那会儿,朝中重臣个个有话说。刘统勋带头反对,他是老资格了,经历过雍正朝西征的惨败,觉得远征准噶尔就是劳民伤财。西北地广人稀,运粮难,瘟疫还多,仗没打赢先把自己拖垮了。其他大臣也附和,说国库刚喘口气,百姓也累得不行,哪经得起再折腾?有人甚至算账,说准备粮草至少三年,乾隆一听就火了:三年后,黄花菜都凉了!群臣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就是要劝皇帝别冲动。 就在这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傅恒站出来了。他跟乾隆关系近,是皇后的弟弟,但这次支持皇帝不是靠裙带关系。傅恒看得很清楚,准噶尔内乱就是天赐良机,不趁现在收拾,等他们缓过劲来,清朝西北边疆还得接着遭殃。他直言:这不是冒险,是必须干掉的心腹大患!傅恒这话一出,朝堂安静了。他不是光喊口号,还帮着规划怎么打,给乾隆吃了颗定心丸。 乾隆也不是愣头青,他知道大臣们说得有理,打仗确实有风险。可他更明白,准噶尔不除,边疆永远是个窟窿。他顶着满朝的反对,硬是下了决心。既然群臣拿不出更好的主意,那就别挡路!他点名兆惠带兵,摆明了就是要干到底。乾隆这决策看着孤注一掷,但其实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他赌的不是运气,而是清朝的长远安稳。 兆惠接了命令,没二话就带着军队上了路。戈壁风沙大,补给跟不上,准噶尔残部还拼死抵抗,仗打得真不轻松。但兆惠不是吃素的,他带兵穿过荒漠,在伊犁河谷跟达瓦齐硬碰硬。几场硬仗下来,清军占了上风,1755年,达瓦齐被抓,准噶尔汗国彻底玩完。兆惠这仗打得漂亮,直接把乾隆的决策变成了现实。 准噶尔没了,清朝西北算是安定了。乾隆把这块地叫“新疆”,设了伊犁将军府管着,还搞屯田、移民,慢慢把荒地变成了粮仓。乌鲁木齐、伊宁这些地方也起来了,商贸搞得挺热闹。后来土尔扈特部跑回来投靠,1771年在伊犁安了家,算是给清朝边疆加了个保险。沙俄那边看得眼热,可也没辙,乾隆还掐了他们的边境贸易,逼得沙俄低了头。 兆惠凯旋回来,乾隆亲自接他,封了个一等诚谋英勇公,名声响得很。后来他还打了回部叛乱,直到1766年去世。傅恒呢,地位更稳了,继续帮乾隆处理大事,1770年病逝,得了个“文忠”的谥号。乾隆靠这场仗声威大涨,后来又搞了“十全武功”,清朝疆域稳得一批。不过,准噶尔人口因为战争少了大半,有人说这是“灭族”,评价两极分化。但对清朝统一大局来说,这仗的意义没法否认。 这场仗不光是军事胜利,更是乾隆政治智慧的体现。他顶住压力,抓住了机会,把隐患变成了机遇。傅恒的眼光和支持,兆惠的战功,都是关键。可话说回来,战争代价不小,准噶尔几乎被打没了,后人看着难免有点唏嘘。这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不好一概而论。清朝靠这仗稳住了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但也留下了让人深思的教训。 乾隆为啥非打不可?很简单,准噶尔不除,边疆就没太平日子。朝臣反对也不是没道理,打仗确实烧钱又费力。可傅恒看透了,内乱的准噶尔就是个纸老虎,不趁机收拾,后患无穷。乾隆和傅恒的判断,加上兆惠的执行力,才有了最后的胜局。这事儿告诉咱们,决策有时候得硬着头皮上,但得有靠谱的人撑着才行。

0 阅读:16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