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飚震惊地发现:“在巴境内,竟然有一块中国飞地,叫做坎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5-04 17:15:15

1963年,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飚震惊地发现:“在巴境内,竟然有一块中国飞地,叫做坎巨提,”耿大使一番深思熟虑后,报告国内:应该把坎巨提划归巴基斯坦,这有利于两国交往。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坎巨提)

一块14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位将军出身的大使,一个看似“割地赔款”的举动——谁能想到,正是这样一件事,竟然促成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巴铁”情谊,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高明外交手腕和长远战略眼光?

要说中巴两国这份“情比金坚”的友谊,绕不开两国顺利解决边界的历史性一步,时间来到1963年,中巴边界谈判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却也碰上了难啃的骨头,就在这时,时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飚,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跌破眼镜的决定。

这个决定的核心,牵扯到一块名叫坎巨提的土地,说起来,坎巨提曾是清朝的藩属地,清军帮当地人打退了外敌,坎巨提部落因此向清朝称臣纳贡,可随着清王朝衰落,坎巨提与中国的联系也渐渐疏远。

到了二战时期,这块地方被英国硬生生划入了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区域,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图上依然会把坎巨提标注为中国领土,但实际上,它早就归巴基斯坦管辖了,更何况,坎巨提不与当时的中国直接接壤,真要管起来或者保护起来,也确实隔着千山万水,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中巴之间关于边界划分的谈判,在关键区域陷入了僵局,巴基斯坦建国后,主动提出与中国划界,毛主席也明确指示要“明算账”,把边界搞清楚,可主要分歧,出在了喀喇昆仑走廊,也就是后来的沙尔斯干谷地(ShaksgamValley)的归属上。

对中国来说,这片区域是新疆阿克塞钦地区重要的天然屏障,军事地理意义重大,而对巴基斯坦而言,它也是控制克什米尔区域的关键,双方都觉得这块地不能轻易放弃,谈判因此一度停滞。

耿飚大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实地考察,他心中形成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不如干脆把坎巨提划给巴基斯坦,这个想法一提出来,立刻在国内引起了巨大争议,在许多国人看来,这简直无法理解——怎么能主动把中国的土地拱手让人呢,这跟“割地”有什么区别?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耿飚大使丝毫不退让,他耐心而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指出,坎巨提虽然历史上有联系,在地图上也标注着,但因为它不与中国直接相连,长期以来都在巴基斯坦的实际控制下,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管辖权,管理和保护起来根本不现实。

而反观喀喇崑仑走廊,它直接关系到中国新疆腹地的安全,战略意义非凡,如果能用一块我们难以实际控制和管辖的土地,换取巴基斯坦在对中国更重要的喀喇崑仑走廊上的让步,这难道不是一笔更划算的买卖吗,用小的不幸,换来大的战略主动和安全保障。

耿飚大使的建议,最终说服了中央,并得到了批准,接下来,中巴双方利用这一新的契机,重启了谈判,经过多轮艰苦细致的磋商,两国最终达成了历史性的边界协定,中国将坎巨提地区的一部分,共计1490平方公里,正式划归巴基斯坦,作为回报,巴基斯坦承认了中国对喀喇崑仑走廊(沙尔斯干谷地)广阔区域的主权,这部分区域面积约5800平方公里。

看看这交换的面积,我们拿出1490平方公里,换回了5800平方公里,并且是用一块我们难以实际管辖的“名义领土”,换回了一块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这看似“失地”的举动,背后实则是一次极其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和外交操作。

通过这个协议,中国不仅巩固了自己在战略要地的主权,更赢得了巴基斯坦发自内心的感激和信任,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慷慨”(其实是基于战略互利的智慧交换)深表赞赏,随后两国友谊迅速升温,“巴铁”的称呼由此开始传开。

这次成功的边界谈判,不仅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更为之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巴友谊”的故事,甚至被写进了巴基斯坦的教科书,成为了两国世代友好的生动见证。

0 阅读:98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