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一国军排长率领部队投降。解放军登记时,听到排长名字大感震惊:“你不是烈士吗?”
排长名叫黄志强,棱角分明的面容,乌黑深邃的的眼眸,浓密的眉毛,高挺的鼻梁,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军官,他曾带领他的手下参加了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等,并且取得了胜利,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在军队中,有着一定的声望。
1948年,爆发的淮海战役使国军伤亡惨重,面对解放军气势汹汹的攻打,国军中有许多队长要么带着自己的手下投降,要么就跟着队长一起逃跑。
在这场战争中,不少的国民党战斗意志早已被磨灭,他们也开始渴望和平,他们已经厌倦无休止的战争了。
在战争的残酷面前,这位排长也感到特别的无能为力,他没有任何办法去阻止战争的发生。他看到战友一个个因为战争而丧命,心中十分的不忍,此时的他想起了妻子所说的话,“不要让子弟兵流血了。”
此时的黄志强想到解放军对待俘虏也是特别的开明,只要他们能改过自新,便可以接纳他们。
黄志强心想:每个兵都是家中的宝,不能再让他们牺牲了,我作为排长,一定要好好保护他们。于是,他决定率领部队向解放军投降,以免有更多的伤亡。
听到解放军询问,黄志强露出了一丝尴尬的笑容,眼神看着解放军,解释道:“我是烈士的儿子,但我自己没有做出过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解放军听到这里都特别的好奇,为什么他的父亲是共产党,而他却是国民党呢?
他们起初都认为黄志强在撒谎,不太可信,他真的是诚心来投降的吗?会不会有什么阴谋。然而,这位排长的表现却出乎意料的好。他在俘虏营里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表现,帮助解放军管理俘虏,维持秩序。
黄志强在改造的过程当中。他向解放军的战士们学习,努力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更加深入去了解共产主义,在改造的过程中,黄志强成为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接地气的战士,他的行为,让解放军对他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甚至加深了对他的好奇。
夜静悄悄地来了,清凉的夜晚,万籁寂静。
黄志强围此时坐在火堆旁边,眼神中充满着犹豫,看着解放军们,解放军问,“有什么事情吗?”此时地黄志强慢慢的开始述说他的故事:“我父亲是一位烈士,为国捐躯。
我的母亲为了纪念我的父亲,便为我取名与父亲的一样。在家庭的熏陶下,我对共产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认同。我一直也想参加共产党。”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共产党起步晚,我的母亲认为我不会获得良好的教育,便送我去了黄埔军校,接受更好的军事化管理,这样,更能够实现抱负,为我的父亲报仇。
能够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就这样,我在国军待了十几年。但我也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
因此,我作为排长,也一直在给我的部下宣传正能量思想,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就这样,投降了。”
听完了黄志强的讲述,解放军的战士们陷入了沉思,面面相觑,原来真的是有故事的一位排长,他们心中充满着矛盾和惋惜,意识到自己也是真的错怪了黄志强。
就这样,黄志强顺利成为了一位解放军,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志强的表现越来越好。他不仅积极参加劳动,还经常主动向解放军请教,学习新知识。他开始了解更多的革命知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他开始积极参加革命事业,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为了人民的幸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过了几天,此时的黄志强面正在给手下布置任务,突然有一位长官走到了黄志强的面前,严肃的问道:“现在有一个任务,需要带领一支队伍前去围剿国军,这将是我们最后的战争,你愿意去吗?”
黄志强没有一丝犹豫,坚定的眼神看向长官,立马接下了任务。随即迅速跑到部队前面开始整兵、点人,迅速的出发去了目的地。
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黄志强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嘉奖。他还回到烈士陵园,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表示敬意。
在解放军的帮助下,黄志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英雄。他的行为感动了解放军的将士,也感动了他的家人和亲友。他的父亲在天之灵也一定会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最终,黄志强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革命事业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始终铭记着自己的经历,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