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辽宁的一对农民夫妻,为了将女儿送到国外留学,跟人借了七万块钱,然而女儿出国后就断了联系过他们,没成想在二十一年后,两位老人生命垂危,才得知女儿已在德国结婚生子,还成了一名教授。 2020年深秋,辽宁大连旅顺口一间简陋的农村医院里,曹肇纲和刘玉红这对老夫妻躺在病床上,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两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刘玉红已经到了晚期,医生说时日无多。面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见女儿曹茜最后一面。 "你说她现在过得好吗?还记得我们吗?"刘玉红虚弱地问着丈夫,眼角挂着泪水。 这对老夫妻已经整整二十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女儿了。2000年春天,他们在村口送别即将赴德国留学的女儿,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为了凑齐女儿出国的7万元学费,夫妇俩东挪西借,找遍了亲朋好友。当时的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辽宁晚报》的记者了解到他们的故事后,以《老夫妇临终愿望:见女儿最后一面》为题进行了报道。热心的网友和媒体朋友纷纷伸出援手,通过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帮忙寻找曹茜的下落。 2018年,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曹茜被找到了!她还活着!不仅如此,她还在德国一所著名大学任教,已经是教授职位,结了婚,生了孩子,生活过得很好。曹肇纲夫妇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 "太好了,太好了!我们的女儿没吃苦,还当上了教授!"曹肇纲激动地说道。 然而,当他们以为终于可以和女儿团聚时,却收到了曹茜冷漠的回应:"不见,他们死了跟我没啥关系!"这句话如同一把尖刀,深深刺痛了这对老人的心。 更让他们心寒的是,后来他们得知,曹茜在2005年曾回国参加一个为期12天的学术研讨会,却没有告知他们,甚至没有打一个电话。他们住在农村,女儿就在几百公里外的上海,却像是在两个世界。 回想起来,与女儿的联系从2003年底就彻底断了。那是最后一通电话,曹茜像往常一样打来索要生活费,但这次曹肇纲实在无法再筹到钱,忍不住发了火。电话那头的曹茜二话不说就挂断了,从此再无音讯。 曹肇纲夫妇不断尝试联系女儿:打国际长途,找在德国留学的学生帮忙打听,甚至托出国做生意的朋友带信。他们始终抱着希望,女儿只是一时生气,总有一天会回头。可是,二十年过去了,女儿始终没有回头看一眼。 1979年,辽宁大连旅顺口的一个小农村里,曹茜出生在曹肇纲和刘玉红家中。刘玉红因为产后大出血,失去了再生育能力,曹茜因此成了家里唯一的孩子。在那个普遍重男轻女的年代,曹肇纲夫妇心中难免有些遗憾。 "生了个女儿,以后谁来养老送终?"曹肇纲常常这样抱怨。尽管如此,既然只有这一个孩子,夫妇俩还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他们认为唯有让女儿成才,才能弥补没有儿子的缺憾。 从小学到初中,曹茜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基本稳定在年级前几名。但父母并不因此感到满足,反而对她要求更加严格。当曹茜成绩第一时,父母觉得这是理所应当;而一旦她考了第二名,夫妇俩就会大发雷霆。 "我考了第二名就这么不可接受吗?"读初中的曹茜有一次忍不住问道。 曹肇纲的回答很简单:"你要考第一,因为你已经证明你有这个能力。" 随着年龄增长,曹茜越来越感到家庭的束缚。父母不允许她像其他同学一样,功课做完后出去玩耍,生怕她"玩散了心思"。他们把女儿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留一丝空隙。表面上顺从的曹茜,内心已经开始滋生反抗心理。 1998年高考前,曹茜下定决心要去南方读大学,远离父母的控制。她的第一志愿是中山大学,其他几个也都是南方的学校。然而,当录取通知书下来时,曹茜惊讶地发现自己被辽宁师范大学录取了——一所她从未填报过的学校。 经过询问,曹茜才得知父母背着她,私下与班主任沟通,把本地的辽宁师范大学加入了她的志愿。父母的理由是:"离家近,方便照顾你,将来工作也方便。" 这次偷改志愿的行为,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曹茜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逃离这个家。虽然被迫去了辽宁师范大学,但她极少回家,每逢假期就找借口说要勤工俭学或实习。 大学期间,曹茜得知学校有赴德国留学的名额,她抓住这个机会,拼命学习,最终如愿获得资格。父母虽然心有不舍,但也意识到自己当初更改志愿的行为伤害了女儿,于是借了7万元支持她出国。 在德国的最初几年,曹茜一边学习语言,一边打工补贴生活。尽管艰难,但她从未想过放弃。逐渐地,她适应了德国的生活,通过了各种考核,最终获得博士学位,进入大学任教,成为教授。 而在中国,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接触的增多,曹肇纲夫妇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们逐渐意识到,过度控制和高标准要求,缺乏对孩子选择的尊重,可能是造成女儿远离他们的根本原因。
我那70多岁的老母亲,这一辈子刻薄了身边所有人。5月1日那天回老家,我带去两盒绿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