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董事件,从网络粉色小丑闻,出人意料地发展为全民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反思,对门阀的担忧,体现了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参与,是现代文明的进步。从这个角度讲,这个事件的出现,未必是坏事,至少我们从中发现了社会隐患,进行讨论、纠正。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有史以来,人才选拔制度始终在“血缘特权”与“才能选拔”之间博弈。推荐方式古人也想到过,弊端太多,被淘汰了。 以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十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兴趣的了解一下,思考其利弊。 一、世卿世禄制 1.实施时期:夏商周时期 2.简要介绍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官职和禄位由贵族家族世代继承,贵族子弟直接继承父辈的官职和封地,无需考核,最终形成了“亲贵合一”的格局。如《礼记》记载的“大人世及以为礼”,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世卿世禄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寒门子弟难以晋升。 二、乡兴贤能制 1.实施时期:西周 2.简要介绍 统治者认识到世卿世禄制弊端,以“乡兴贤能制”进行补充,即由地方推举德行优异者进入官学,但范围仍限于贵族阶层。 三、军功授爵制 1.实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2.简要介绍 秦国商鞅变法后推行“二十等爵制”,以军功大小授爵,平民可通过斩敌首级晋升,打破贵族垄断。 魏国李悝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在楚国削弱世族特权,均强调以功绩取士。 四、养士与招聘 1.实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2.简要介绍 各国君主和贵族(如孟尝君)广纳门客,通过自荐或推荐选拔人才。如商鞅、范雎等通过游说获得重用。又如秦国客卿制,吸纳非秦籍人才(如李斯、韩非),通过“客→舍人→客卿→相”的路径晋升。 五、买官制度 1.实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2.简要介绍 您没看错,历朝历代买官制度都没缺席过。即富商可通过财富换取官职,如韩非子所言“官爵可买”。 六、亲亲原则 1.实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2.简要介绍 依靠家族或裙带关系入仕,如齐国的田氏家族。 七、察举制 1.实施时期:秦汉时期 2.简要介绍 汉武帝时确立,由地方官员考察并推荐人才,科目包括孝廉、秀才(茂才)、贤良方正等。 东汉时增加考试环节(如对策、经学考试),但举荐权易被地方豪强操控,导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败现象。 八、征辟制 1.实施时期:秦汉时期 2.简要介绍 皇帝征召:直接选拔名士(如张衡被汉安帝征为郎中)。 公府辟除:中央高官或州郡长官自行聘任属吏,形成私属关系,后期加剧地方割据。 九、九品中正制 1.实施时期:魏晋南北朝 2.简要介绍 曹丕采纳陈群建议,设中正官按家世、才能、德行将人才分为九品,作为授官依据。 初期兼顾才能与门第,但西晋后逐渐被门阀士族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强化了门阀政治,士族长期把控朝政,寒门人才晋升受阻,成为隋朝推行科举制的直接动因。 十、科举制度 1.实施时期:隋朝-清朝(约1300年) 2.简要介绍 隋以前,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固化局面,隋文帝推行科举制度,打破血缘垄断,使寒门士子获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上升通道。据统计,唐代宰相中寒门比例达15%,宋代提升至46%,明代更涌现出张居正等布衣阁臣。 隋唐以来,各朝代的科举制度均略有不同,但选拔人才的方式总体不变,是一种制度创新,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更是人类政治文明模式,蕴含的考试选才、机会公平、精英治理等理念,至今仍焕发着生命力,比如现在公务考试、高考制度均有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如今,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才选拔不仅仅关系到公平问题,更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我国几千年的实践表明,推荐制度最终会形成门阀与世家,阻碍社会的发展。 推荐制度并不社会我国国情,大家觉得呢?
肖-董事件,从网络粉色小丑闻,出人意料地发展为全民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反思,对门阀的
提尔蒙哥
2025-05-03 12:35:09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