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2年,刘裕还没当皇帝,已经成了东晋最有实权的人,他带兵北伐,连灭南燕、后秦,战功赫赫,谁见了都得让三分。 可让人意外的是,他手下那帮昔日同袍,一个个不服气,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刘毅、诸葛长民、谢混这些人,明里跟着刘裕干,背地里却各自盘算着如何分权、独立,权力越集中,裂痕也越大。 刘裕不是世家子弟,出身寒门,父亲刘翘不过是个小县令,连个像样的祖宗牌位都拿不出。 可偏偏他命硬,脑子活,靠着军功一步步爬上来,而北府军里,像刘毅、诸葛长民这样的将领,出身都不低。 刘毅他爹刘镇是左光禄大夫,门第够硬;诸葛长民更是琅琊望族之后,这帮人骨子里就看不起刘裕,觉得这人出身低微,不该爬他们头上。 刘毅最明显,他跟刘裕一开始是搭档,剿卢循、平桓玄,两人并肩作战,可打完仗后,刘裕封了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手握重兵,话语权比谁都大。 刘毅虽然封了个南平郡公,看起来也不差,但地盘不多,兵也不多,心里不平衡,时常私下嘀咕:他刘裕不过一寒门子弟,凭啥一人独大? 谢混的态度也说明问题,他是谢安的孙子,门第极高,当初刘裕想拉拢他联手对付刘毅,谢混反手就去找了刘毅。 他瞧不上刘裕,觉得这人虽有本事,但太寒酸,不配跟士族结盟,他心里认的是老东晋的那套礼法等级,不认刘裕这股硬生生杀出来的新势力。 北府军原本是刘牢之手下的兵,刘裕就是靠着这支军队起家的,但这支军队内部早就有派系。 有的忠于旧主,有的跟着刘毅混,还有一帮只是看谁更强就跟谁走。 刘裕清楚,他如果不把这帮人收拾妥当,迟早出事,所以他下手特别快,特别狠。 桑落洲一战成了转折点,那年,刘毅奉命去讨伐卢循,自信满满,结果一败涂地,丢了军心,士气全无。 刘裕看机会来了,立马收紧军权,把刘毅边缘化,表面上没动他,实则把他兵权一刀刀割干净。 刘毅不甘心,跑到荆州搞独立,拉起旧部、调兵遣将,想做第二个桓玄。 刘裕早料到这一天,他没急着动手,而是一步步布局,谢混此时也跑去跟刘毅合流,士族和旧部结合,摆明了是要和刘裕对着干。 刘裕先是派檀道济稳住局面,再派王弘控住朝廷,把风向牢牢掌握在手里。 刘毅以为兵多就能赢,没料到对方更狠,他刚准备起兵,刘裕就率兵突袭,把刘毅手下老将刘藩一刀杀了。 刘裕这人向来不讲情面,刘毅反了,他不光砍人,还借机清洗刘毅系的旧部,诸葛长民、谢混通通成为打击对象。 诸葛长民平时脾气大,仗着出身,谁也不看在眼里,可他太骄了,早早让刘裕盯上,他在建康办事期间屡次违纪,刘裕一查到底,直接定罪处决。 最让人唏嘘的是孟昶,他跟刘裕也算是老战友了,曾劝刘裕别轻举妄动,留力休整。 结果刘裕根本不听,北伐之路一条走到底,孟昶自觉失言,耿耿于怀,最后竟然自杀,他不是被杀,是被这权力斗争给逼死的。 整个过程看下来,北府军看似一股劲,其实里头早就烂了。 士族看不上寒门,旧部不服新主,刘裕再强,也难以一呼百应,他明白这些问题靠说是不行的,只能靠刀子,只要谁敢起念头,他就先下手。 刘裕掌权后,彻底甩开旧士族那一套。,提拔寒门出身的檀道济、王镇恶这些人,换血换将,一点情面不讲。 他不是讨厌士族,而是知道,这帮人只认祖宗,不认新皇,他要立的,是自己的江山,不能有第二个声音。 士族当然不服,暗地里冷嘲热讽,谢混被杀时还有人悄悄传言,说这不是打仗,是清洗。 连诸葛长民临死前都说了一句:“昔年醢彭越,今年杀韩信。”他把自己比成功臣,被刘裕算计。 他们这些人不明白,刘裕从来就没想做东晋的延续,他要的是推倒重来。 士族掌控朝廷太久了,盘根错节,刘裕哪敢放心,刘毅的失败,让他明白:只靠打胜仗不够,必须把心也抓住。 所以他不只是杀人,还拆圈子、断后路,刘敬宣原本是刘牢之旧部,也有野心,但他家族跟刘毅有旧仇,刘裕就顺势让他出力,借刀杀人。 刘裕杀得人多,可没人说他残暴,他出手快,收尾干净,不给对手反扑机会,有人说他冷酷,其实他只是太明白,这个天下,讲理没用,谁赢谁就是理。 到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刘宋,他终于从士族手里把天下夺过来,彻底结束了东晋那种家族政治的局面。 他把兵权握在手中,把世家踩在脚下,打造了一个寒门也能出皇帝的新格局。 但这个格局也有代价,北府军的骨干几乎被他削完了,剩下的人不是心怀芥蒂,就是没了斗志。 从前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要么死了,要么退了,他赢了天下,却再也找不到当年一起冲锋的那群人了。
公元412年,刘裕还没当皇帝,已经成了东晋最有实权的人,他带兵北伐,连灭南燕、后
潮咖聚星光
2025-05-03 12:24:49
0
阅读: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