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位山西的农民上山砍柴,意外的发现杂草丛中有一个山洞,出于好奇心,这位农民用镰刀把杂草割了,发现了一个深深的洞口,他预感到这有可能是一个古墓的洞穴,里面有可能藏着很多宝贝。 一场暴雨过后山间小路变得泥泞不堪,杨家沟村的老农杨全福扛着锄头往自家玉米地走时,突然被土坡上一处塌陷的窟窿绊了一下,险些摔倒。 低头一看,赫然看到一个碗口大小的黑洞边缘还沾着新鲜的泥浆,显然是雨水冲刷才露出来的。 于是,老杨蹲下身子扒拉开洞口的碎石,发现里头黑黢黢的竟是个深不见底的山洞。 他把手伸进洞口抓了把土搓了搓,指头肚沾着的碎渣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这让他想起前些日子村头茶馆里说书先生讲的古墓传说,心跳突然快了起来。 他赶紧扯些枯草胡乱盖住洞口,抄近道跑回家翻出过年才舍得用的煤油灯,连裤腿沾满泥巴都顾不上拍打。 举着摇曳的油灯钻进山洞时,老杨的布鞋底在湿滑的洞壁上直打滑,往里走了约莫二十来步,油灯照见洞壁上有几道深浅不一的凿痕,墙角堆着个半人高的土丘。 他拿锄头尖轻轻刨了两下,土块里突然滚出个黄澄澄的东西,捡起来掂量足有半斤多重,竟是个铸着古怪花纹的金锭。 这下老杨彻底红了眼,甩开锄头直接上手扒拉,土堆底下接连挖出五六个同样形制的金锭,最大的足有成人拳头大小。 他把这些沉甸甸的宝贝裹在汗衫里,像揣着个烫手山芋似的溜回家,连自家大黄狗冲他摇尾巴都没顾上搭理。 老伴儿正在灶台前烧火,瞅见他浑身是土的模样刚要数落,就被他拽进里屋,当沾着泥巴的金锭哗啦啦倒在炕席上时,老太太手里的葫芦瓢直接掉进了面缸。 老两口头碰头研究了半天,最后决定先拿最小的金锭去县城探探行情。 第二天天不亮,老杨揣着金锭蹲在县农信社门口等开门,玻璃柜台后的年轻柜员接过金锭时,手指头明显抖了两下。 没曾想看了片刻后,直接转身就钻进里间办公室,隔着门缝还能听见压着嗓子的电话声,等老杨反应过来不对劲,派出所的吉普车已经堵住了信用社大门。 原来信用社主任早年参加过县里的文物普查培训,瞅见金锭上刻着的"开元通宝"字样就觉着奇怪。 按照当时刚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地下埋藏物都归国家所有,报案过后,当天下午就带着文化馆的人到杨家搜查,老杨藏在腌菜缸底、缝在棉被里的金锭被悉数收缴,连带着山洞位置也被画了警戒线。 后来省里来的考古队在洞里忙活了半个月,清理出唐代节度使墓的残存结构,那些金锭经鉴定是晚唐时期的军饷,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县里考虑到老杨主动交代情况,加上确实不懂文物法规,最后只让他在村委会做了三天义务巡山员。 这事儿在十里八村传开后,老杨有阵子见人就念叨:"早年间地主老财在地里挖出银元宝都没人管,咋现在捡块黄铜疙瘩却要这样?"直到乡文化站送来盖着红章的奖励状,外加二十元举报奖金,老汉才怏怏地扛着锄头继续下地干活。 只是从那以后,他总爱蹲在田埂上盯着野兔洞发愣,逢人就嘀咕:"指不定哪个耗子洞里头还藏着宝呢。" 信息来源: 高平如主编. 平鲁文物图志[M]. 2018
店里进来一个买烟的女的,要一条中华。老板报了450块,她扫码付款,结果转了450
【81评论】【1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