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里,李玉琴要跟溥仪离婚,她说:你比我大22岁,从不跟我亲近,也不能生儿育女,这有啥意思?溥仪一咬牙,决定以同房的方式挽回婚姻。
李玉琴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15岁被溥仪选中,成为“福贵人”。自伪满洲国灭亡,溥仪就成为了头号战犯,在狱中改造。李玉琴和其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可以说他们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可是因为溥仪的原因,李玉琴在工作中也受到了多处不公平待遇,她不能“评先评优”,也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只要努力,事业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在综合的思考之下,她决定和溥仪离婚,虽然他们经常书信往来,相互鼓励,相互进步,感情平淡,但却没有裂痕。
如果不是自己建设祖国的那份心受阻,李玉琴是开不了口的,大家都嘲笑她不想舍弃“娘娘”的地位。
对于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她是非常喜欢的。可是却因为丈夫的特殊情况,她空有抱负,不能施展,处处被人挤兑。
溥仪在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一直未宣判,这让李玉琴感觉到非常着急,感觉和丈夫团聚的日子遥遥无期。
李玉琴决定去看望溥仪,和他坦诚相对,讲自己真实的想法。到了抚顺战犯中心,李玉琴心里非常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但她今天必须要和溥仪做个了断,她的家人因为“外戚”这个身份一次次被针对。她想不明白,为什么溥仪犯的错,让她们大家承担。
他们的这次见面很不寻常,没有家人的欣喜。溥仪沉默地低着头,不一会儿给李玉琴递了一颗糖果。李玉琴想想自己的经历,满腹委屈,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溥仪见此,并没有安慰,而是递了一张纸巾,还是静静地坐在对面。
溥仪是皇室之人,出身高贵,从小衣食无忧,根本不了解底层人的辛苦。就算在这里改造,也从来不为吃喝发愁。
他想象不到李玉琴一个弱女子,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因为她每次在信里,都说自己很好。
当听说李玉琴要来看望他时,他兴奋地一晚上都没睡着觉。想想当初自己的混账行为,她还在生气吗?虽然自己逃亡日本丢弃她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这件事却伤了李玉琴的心。
所以他一直在尽力弥补,好好改造,早日和她团聚。谁知李玉琴沉默良久的一句话让溥仪更为平静了。
李玉琴提出了离婚,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他比李玉琴大太多,没有共同语言和爱好,又加上长期的别离,是个普通女人,恐怕早都把离婚付诸行动了。
溥仪有意进行挽留,可李玉琴在外面遭受了太多的苦楚,整日为吃饭住宿发愁,要不是党和政府的教育,她可能还在封建家庭里过着非人一般的生活,所以她的态度非常坚定。
溥仪的管教见此,怕对溥仪产生影响,立马让溥仪结束会面,并把李玉琴提出离婚的事进行层层上报。此刻,他们是不介意李玉琴离婚的。
因为溥仪目前的精神食粮和所有寄托都是在外的小妻子李玉琴,他情绪如此稳定和李玉琴有着很大的关系,李玉琴每次来的信里都会告诉他外界的情况、她的生活圈子、吃穿用度等一些家长里短,他每次看信都很开心,因为他知道妻子李玉琴没有忘记过他,也没有放弃他。
所以每天和大家一起劳作、晒太阳,闲的时候还看看妻子寄来的书,感觉生活对他充满了眷恋和照顾。
李玉琴从抚顺战犯中心离开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到了抚顺市河北区的人民法院,接待她的正是院长李国章,这个长相清秀的女子竟然是溥仪的妻子,她来这里的诉求就是和丈夫溥仪离婚。
院长按照常规了解了一下基本情况,才知道了他们的事迹。
其实李玉琴嫁给溥仪也有很多无奈,她那时候年纪小,家里没有什么权势,就在日本人的干预之下成为了溥仪的妃子。在此之前,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
溥仪比李玉琴大二十几岁,当时妻子谭玉龄去世后,日本人给他拿了很多漂亮女子的照片,他独独选择了李玉琴,因为她的眼神在女学生中充满了天真单纯,还夹杂一丝稚嫩,让溥仪很难忘怀。
李玉琴非常纯朴,她是封建礼仪的受害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溥仪有了特殊的情感,并且希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溥仪待她也很好,让她住进皇后专用的寝宫,可见对她的溺爱。但是幸福都是短暂的,溥仪被捕后,李玉琴尝遍了世间的苦楚,其中滋味恐怕无人能感同身受。
她现在还年轻,思想进步,前途还很光明,她有权力追求和选择自己的幸福。虽然上面让他们谨慎处理此事,但他觉得李玉琴夫妇离婚合情合理,所以按照程序受理了此次案件。
抚顺战犯中心也在商量对策,试图帮助溥仪挽回婚姻,就出现了上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