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女大学生因捞手机,掉入化粪池不幸死亡,谁该为年轻生命买单?
4月2日,甘肃庆阳董志镇庙会上,22岁女大学生小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化粪池的恶臭中。这本该是她毕业前最后一次兼职——如果没有这场意外,她本应在两个月后站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
当天下午,小贺在庙会兼职时手机不慎滑入旱厕。为捞回这台“贵重物品”,她借来铁锹返回现场,却未发现旱厕后方暗藏的化粪池井口。覆盖井口的竹胶板仅三四厘米厚,早已腐朽不堪。一脚踩空后,两米深的粪水瞬间吞没了她,混合着沼气的毒气让挣扎化为无声。直到次日傍晚,救援人员才在300米外的化粪池找到遗体,死亡证明赫然写着:呼吸骤停,溺水合并沼气中毒。
家属的悲痛化作质问:这个毫无警示标志的“吃人”化粪池,究竟是谁的锅?庙会组织方甩锅给游乐设施老板,称“人不是我们雇的”;镇政府指向市海绵办,对方却坚称“工程范围在200米外”;就连化粪池所在工地也成了“无主之地”。更荒谬的是,警方协调后,相关方竟抛出5万元“人道补偿”试图息事宁人——这笔钱,连小贺父母半年的误工费都不够。
这起悲剧撕开了基层安全管理的多重漏洞:
1.工程遗留问题成定时炸弹
化粪池作为临时设施,施工方既未回填也未设置硬质井盖,竹胶板覆盖的“操作”堪称儿戏。
2.庙会管理形同虚设
日均人流量上万的公共活动,竟对近在咫尺的危化粪池视而不见,连最基本的围挡警示都未设置。
3.应急机制全面失效
人员失踪超24小时才启动搜寻,警犬定位竟耗时一天,暴露出基层应急响应的迟钝。
法律界人士直指要害:依据《民法典》,旱厕管理方、建设方未尽安全保障义务,必须担责。而“非工伤”的推脱更显冷漠——难道公共场所的安全责任,还能因“非工作时间”自动消失?
事件引发全网声讨:“手机重要还是命重要”的论调,掩盖不了管理失职的本质。更有人一针见血:“今天推给临时工,明天甩锅农民工,最后都是老百姓埋单。”
写在最后:
小贺的悲剧绝非孤例。从城市窨井“吃人”到乡村化粪池夺命,多少安全隐患被冠以“临时设施”“历史遗留”之名?当基层治理习惯用“息事宁人”代替追责,用“人道补偿”掩盖失职,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唯有彻查责任链,让失职者付出代价,才能告慰逝者,避免更多家庭支离破碎。
目前,这口“无主化粪池”已被草草掩埋,但真相不能随之埋葬。我们期待司法亮剑,更期待这声警钟,能震醒那些对安全隐患装睡的人。
(来源:大风新闻、时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