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家时,却被一旁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同志,你还没买票呢?” "老先生,请先去售票处买票……"一位工作人员礼貌地提醒道,闫志惠愣了一下,眼角泛起泪光,默默掏出钱包,这座曾经属于他家的宅院,如今成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 售票窗口的玻璃被太阳晒得发烫,阎志惠掏钱时瞥见门票上印着"阎锡山故居"五个烫金字。这五个字他小时候每天要写三十遍——父亲握着戒尺站在背后,少写一画就抽手心。如今这五个字成了旅游纪念品,跟旁边卖的五台山佛珠、平遥牛肉干摆成一排。 批判性分析:这张门票撕开的不仅是家族记忆,更是历史叙事的主客易位。故居门口"山西王故居"的导游词里,阎锡山被简化成符号化的反面教材,解说员拿着喇叭喊"大家看这个保险柜,就是阎老西搜刮民脂民膏的铁证",没人知道这铁柜子其实是阎志惠九岁生日时,父亲送他装连环画的玩具箱。更讽刺的是东花园里挂着的"博爱"牌匾,当年孙中山亲笔题赠的政治作秀道具,现在成了游客拍照打卡的"民国风情背景板"。 阎志惠摸着砖雕窗棂上的弹孔,这是1948年解放军炮轰太原留下的。当年他带着怀孕的赵秀金从地道逃跑,赵秀金就是在这扇窗下流产的。如今弹孔旁边钉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铜牌,修缮用的水泥把弹孔填得方方正正,像给历史创伤打了块补丁。 最扎心的是父亲的书房。玻璃柜里摆着阎锡山批注的《论语》,书页间还夹着片枯黄的竹叶——那是1949年撤离前夜,阎锡山从院中竹丛摘的"故乡信物"。阎志惠隔着玻璃哈气,白雾蒙住展品标签上"封建余孽文物"的字样,恍惚看见父亲攥着竹叶念叨:"回不去啦,回不去啦……" 展厅循环播放的纪录片里,阎锡山成了脸谱化的守财奴。没人提起他建的同蒲铁路让山西有了第一条窄轨铁路,也没人知道疗养院前身"子明慈幼院"收留过三千多战争孤儿。阎志惠站在"剥削阶级罪行展"的巨幅照片前,照片里父亲穿着长衫视察兵工厂,其实那天是给他送赴日留学的行李箱。 后院的古槐树上挂着红绸带,游客们争相往树洞塞硬币祈福。阎志惠记得这树是母亲亲手栽的,树根底下埋着大哥的脐带。如今树皮被摸得油光发亮,枝干上钉着"百年古树"的铝牌,倒比他这个活人更像阎家血脉的见证。
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
崆峒古韵长
2025-05-02 20:57:4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