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拍摄《英雄虎胆》让著名电影明星于洋和王晓棠直接蒙圈了,拍摄完成导演被举报。 《英雄虎胆》是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反特片,导演严寄洲想拍出点新花样。故事讲的是解放军侦察科长深入敌人内部,用智慧和勇气揪出特务。电影里有个关键情节,侦察科长要在舞会上伪装身份,跳伦巴舞来掩护自己。可问题来了,那年头谁会跳伦巴啊?于洋是硬汉出身,王晓棠也以冷艳形象出名,俩人压根儿没接触过这拉丁舞。剧组只能临时抱佛脚,请来舞蹈老师现场教学。 于洋那时候30多岁,拍过不少硬派角色,像《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丈夫那种。他接到剧本一看,得跳舞,头都大了。王晓棠也好不到哪儿去,她26岁,正凭《边寨烽火》崭露头角,气质冷峻,跟扭来扭去的伦巴完全不搭。两人站在片场,面对老师示范的舞步,脸上的表情估计比演特务还精彩。剧组其他人也跟着捏把汗,毕竟时间紧,任务重,学不会还得硬上。 学伦巴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那会儿国内流行的是秧歌、广场舞,伦巴这种外国舞对演员和剧组来说就是个新鲜玩意儿。老师教得认真,可于洋和王晓棠上手那叫一个别扭。于洋身板硬朗,平时走路都带风,跳舞却得轻柔地扭胯,差点没把自己别过去。王晓棠穿着剧组准备的高跟鞋,踩着节奏练了好几天,脚底磨出水泡还得咬牙坚持。 剧组里流传着不少笑话,说于洋跳舞像“侦察科长抓特务”,动作硬邦邦,王晓棠则被调侃“冷面特工跳成了探戈”。不过俩人也不是吃素的,于洋靠着拍戏的专注劲儿,把伦巴的步伐拆解成“侦察步法”一点点抠。王晓棠凭着天生的表演悟性,把冷艳气质融入舞姿,愣是跳出了别样风味。几天下来,俩人总算能凑合着拍了,导演严寄洲松了口气,可这还只是开始。 好不容易学会了伦巴,拍摄时又出了新状况。片场条件简陋,没啥专业设备,跳舞的场景得靠演员自己撑起来。于洋和王晓棠一边跳一边还得演戏,用眼神传递情报,难度翻倍。有时候节奏没对上,导演喊“停”,俩人得重来,累得满头大汗。工作人员也忙得团团转,灯光、道具全得跟着舞步走,一个环节出错就得重拍。 更麻烦的是,有人看不惯这“洋舞”进电影。那会儿正赶上政治风气敏感,伦巴舞被某些人觉得太“西化”,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拍到一半,就有闲言碎语传到剧组,说这电影是不是“资产阶级作风”。严寄洲顶着压力坚持拍完,可心里也打鼓,生怕真惹上啥麻烦。 1958年11月,《英雄虎胆》上映了。观众一看,哟,这侦察科长还会跳伦巴,太新鲜了!电影里的反特故事紧张刺激,伦巴舞那段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于洋跳得虽然不算专业,但硬汉气质配上舞步,别有一番魅力。王晓棠的冷艳舞姿也圈了不少粉,观众直呼“太有范儿”。电影口碑不错,还掀起了一小波伦巴舞热潮,有些年轻人甚至跑去学跳舞,想模仿电影里的感觉。 可好景不长,上映没多久,导演严寄洲真被“举报”了。有人给上面写信,说电影宣扬“资产阶级情调”,伦巴舞是“腐朽文化”。这事儿闹得挺大,严寄洲被叫去解释。好在电影主旨是反特爱国,领导最后没深究,风波才算平息。不过这也给剧组留下了阴影,大家私下里都说,这伦巴舞跳得值不值啊? 于洋靠着《英雄虎胆》巩固了硬汉形象,后来又演了《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经典片子,成了中国电影的常青树。他拍戏认真,演啥像啥,观众一提他就想到那个跳伦巴的侦察科长。王晓棠也没停下脚步,之后凭《野火春风斗古城》拿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还当上了八一厂厂长。她把在《英雄虎胆》里练出的韧劲带到了事业里,成了影坛传奇。 两人的表演天赋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展示,伦巴舞虽然难学,可也让他们多了一份独特的艺术经历。后来于洋回忆说,那段跳舞的日子虽然累,但也挺有趣。王晓棠也笑言,自己这辈子都没想到会因为伦巴出名。 《英雄虎胆》不光是一部反特片,还留下了时代印记。那会儿中国电影刚起步,敢把伦巴舞塞进主旋律电影,本身就挺大胆。这部片子证明了,只要故事讲得好,创新也能被观众接受。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至少让不少人知道了伦巴是啥玩意儿。 电影的影响不小,上映后不少影院场场爆满,连带着于洋和王晓棠的人气也水涨船高。虽说有“举报”风波,可这反而让电影多了一层传奇色彩。如今再回头看,这部片子不只是娱乐大众,还反映了那时候电影人的探索精神。
犹太人看到这句话,心里一咯噔,坏菜了,电影白拍了!本来,通过新闻媒体、电影等等
【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