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然而,就是这一句话,26年后,她收到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黄菊喜,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却在1933年干了件不普通的事。她出生在湖北通城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小时候没条件读书,嫁人后丈夫早早去世,留下她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日子苦得没法说,可她从没喊过累,反而在革命风吹来的时候,成了村里最积极支持红军的那一个。她的故事,搁到现在也让人觉得挺震撼。 1930年,红军进了黄袍山,黄菊喜一下子就被他们的理念吸引住了。她不光自己支持,还把五个孩子都推上了革命的路。长子吴朝义当了红军,打仗特别勇敢,还拿过奖。可革命不是闹着玩的,她的孩子们一个个付出了代价。1932年,长女吴凤桂在救伤员时被国民党抓走,受尽折磨后牺牲,才25岁。黄菊喜心里疼得不行,但她没退缩,继续帮红军干活,煮饭、洗衣、缝补衣服,啥都干,还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支持革命。她家那时候就像个小据点,村里人没事就来听她讲红军的事。 到了1933年9月,事情来了个大转折。主席第三次来到黄袍山,就住进了黄菊喜家。那会儿国民党得了叛徒的消息,带着部队包围了村子,扬言要抓到主席,不然就屠村。黄菊喜一点没慌,她赶紧把主席藏在屋里一个堆满干草的角落,用破布盖好。然后,她站出来,面对凶巴巴的敌人,谎称自己的次子吴朝炳就是要找的人。吴朝炳长得瘦高,模样有点像主席,敌人没多想,直接把他带走。第二天,吴朝炳就被活埋了,年仅25岁。黄菊喜知道这事后,眼泪止不住,但她从没后悔。她觉得,为了革命,这牺牲值了。 这事之后,黄菊喜还是没停下。她家接连遭殃,长子吴朝义1934年在战斗中被打死,三子吴朝福1936年掩护战友撤退时没了命,幼女吴满桂1937年被枪决,才16岁。五个孩子走了四个,她却咬牙坚持,把家里当成了革命的后方。村里人提起她,都说这老太太真不简单。新中国成立后,她的付出慢慢被记住。1959年国庆十周年,她接到邀请,去了北京,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那天,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站在城楼上看着下面整齐的队伍,眼里满是泪水。主席走到她身边,拉着她的手说了一句暖心的话,她心里那份苦啊,总算有了安慰。 后来,黄菊喜也没闲着。朝鲜战争打起来,她又动员孙子参军,还把编草鞋赚的钱捐出去。晚年她过得挺简单,1971年去世,89岁。家乡人没忘她,在黄袍山给她立了块碑,上面写着她一家为革命的事迹。每年都有人去看,感慨她那份胆量和心气。 说白了,黄菊喜就是个普通人,没啥文化,也没啥背景,可她在关键时候站了出来。1933年那句话,不光救了主席,也让她跟新中国的历史连在了一起。她不是啥大英雄,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农妇,可这份实在劲儿,比啥都珍贵。她的孩子一个个走了,她却没垮,硬是撑着把信念传下去。搁现在看,她这种精神挺让人佩服的。 再想想,她为啥能上天安门城楼?不是运气,是她用行动换来的。1959年那次邀请,就是国家对她付出的肯定。她站在那儿,不光是她一个人的荣耀,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人贡献的缩影。革命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无数个黄菊喜这样的人凑起来的。她的故事听着接地气,却又挺有分量,值得咱们好好琢磨。
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
墨舞风华姿
2025-05-02 20:22: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