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时评:请某些MCN机构勿将烈士陵园异化为流量密码。昨天写了一篇关于在烈士陵

空战铁鹰 2025-05-02 17:12:11

老兵时评 :请某些MCN机构勿将烈士陵园异化为流量密码。

昨天写了一篇关于在烈士陵园高直播、拍短视频的乱想。其实想想,这流量狂欢背后,MCN机构的逐利逻辑与责任缺失不容忽视。这些机构以“内容策划”为名,将烈士陵园异化为流量密码,通过算法助推、人设包装、剧本设计等手段,批量制造“扫墓表演艺术家”,暴露出资本驱动下对民族精神价值的系统性侵蚀。

一、流量至上的运营逻辑消解神圣性

MCN机构深谙“流量即正义”的商业法则,将烈士陵园这类具有强烈情感共鸣的场所视为“天然流量池”。网上查了一下数据,涉及烈士陵园的视频完播率比普通旅游景点高出40%,用户互动率提升2-3倍。于是,机构要求签约博主在烈士墓碑前设计“擦拭墓碑特写”“哽咽旁白”“三鞠躬慢镜头”等标准化动作,甚至开发出“泪目剧本生成器”辅助创作。这种将缅怀仪式转化为工业流水线产品的行为,本质是用技术手段肢解精神价值。

二、法律红线下仍存侥幸心理

尽管《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在纪念场所从事有损庄严氛围的活动,但部分MCN机构仍通过法律规避策略继续牟利。例如要求博主拍摄时避免直接出现墓碑文字,改用“正能量文案”规避审查;或在账号被封后迅速启用“矩阵号”转移流量。更有甚者,将烈士姓名设为付费直播间的“打赏口令”,将英烈纪念异化为虚拟礼物兑换体系。这些行为反映出机构对法律尊严的漠视,以及将违法成本纳入商业计算的投机心态。

三、社会责任缺失导致价值扭曲

MCN机构作为内容生态的重要构建者,本应承担价值引导责任,却主动制造“悲情经济”产业链。有机构内部培训资料显示,其将烈士陵园定位为“情感营销S级场景”,指导博主通过“反差式表演”(如盛装出镜、宠物入镜)制造争议话题。这种操作不仅伤害公众情感,更向青少年传递“一切皆可娱乐化”的错误价值观。数据显示,某平台青少年用户中,23%认为“烈士陵园拍段子无伤大雅”,这种认知偏差与MCN的推波助澜直接相关。

四、行业监管与自律双重失守

当前MCN行业尚未建立完善的伦理审查机制,部分机构利用监管漏洞,将英烈纪念内容归类为“正能量赛道”规避审查。某机构负责人坦言:“只要文案带“致敬英雄”“致敬烈士”等标签,平台算法就会加权推荐”。这种技术中立的表象下,实则是责任转嫁的共谋。更值得警惕的是,有机构与数据公司合作,通过情感分析模型精准捕捉用户泪点,将集体记忆转化为可量化的情感消费指标,形成“缅怀-流量-变现”的畸形闭环。

面对这种系统性失范,治理需要穿透表层现象,直指资本逐利本质。建议建立MCN机构“伦理信用档案”,将英烈保护纳入准入评估;要求平台建立“英烈内容特别审核通道”,对疑似摆拍视频进行历史影像比对;更重要的是,应当借鉴中山四代守墓人将烈士精神内化为家风的范例,推动商业机构建立真正的价值自觉——唯有将对英烈的敬畏从流量公式中解放出来,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才能获得尊严与重量。

0 阅读:0
空战铁鹰

空战铁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