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9岁的他,为了救俘虏,胳膊被飞来的手雷炸烂。眼看俘虏要逃跑,他一刀把胳膊砍下,别在了腰带上…… 清晨的阳光穿过窗帘,照在一封已经泛黄的入党申请书上,那上面的血迹依然清晰可见。这是1984年,一位19岁的侦察兵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名叫丁晓兵的年轻人,会在几个月后用更惊人的壮举,让这份忠诚写进了共和国的军史。 丁晓兵出生于1965年9月,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军人家庭。他的爷爷是抗美援朝战士,父亲也穿着军装守卫祖国。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军人的种子从小就在丁晓兵心中生根发芽。七岁起,当同龄孩子还在玩泥巴时,他已经开始刻苦练习武艺,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素质,为将来当兵做准备。 "我一定要当一名解放军战士!"14岁那年,丁晓兵第一次来到征兵处,眼神中透着坚定。然而,年龄不够的他只能失望而归。这次碰壁并没有打消他的热情,终于在1983年10月,18岁的丁晓兵如愿以偿,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凭借扎实的武术功底和过硬的身体素质,丁晓兵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侦察连,成为了一名侦察兵。这在普通部队中是要求最严、条件最苛刻的兵种,能进入这个连队的人都是部队中的尖子。丁晓兵明白,侦察兵意味着在战时执行为部队打前站、侦察敌情等最危险的任务,但这正是他想要的。 训练场上,丁晓兵比谁都刻苦。他常常加班加点给自己增加训练难度,任务来临时总是第一个争取。然而,每次执行最危险任务的都是党员,丁晓兵心中油然升起了对党员同志的敬意。当老山前线战事正紧时,为了争取上战场的机会,他割破自己的手指,用鲜血写下入党申请书,表明保家卫国的决心。 这份血书打动了领导,丁晓兵被选派执行重要任务,并凭借出色的表现很快成为侦察大队的"第一捕俘手"。每一次任务都如履薄冰,每一次成功都来之不易,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2007年2月26日晚,央视播出了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一位身着军装、空着右袖的军人站在闪光灯下,他那庄严的左手军礼震撼了无数观众。这个名叫丁晓兵的军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他走向领奖台的那一刻,脑海中闪过的是医院病床上的那个艰难抉择。 1984年那场战斗后,丁晓兵在前线医疗队的抢救下,从死亡边缘被拉了回来。医生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从他身体中取出了十几枚弹片,但仍有不少弹片留在体内。当丁晓兵从昏迷中醒来,看到自己残缺的右臂,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十九岁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右臂。 按照惯例,丁晓兵应该光荣转业,接受政府安排的优厚待遇岗位。可就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我要继续留在部队。"面对医生和领导的劝阻,他坚定地说:"我刚入伍一年,自己保家卫国的誓言还没有实现。" 部队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丁晓兵的请求,安排他到军事院校深造。在学院里,丁晓兵用惊人的毅力克服没有右臂带来的困难。他努力练习用左手写字、记笔记、完成作业,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指磨出血泡也不停歇。1987年,他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再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更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学校留校任教和机关工作的邀请,丁晓兵再次拒绝,坚持要求到基层锻炼。最终,他被安排到无锡某部队担任指导员。然而,当他到达连队时,迎接他的不是欢呼,而是战士们充满质疑的目光。 "同志们,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个连队的战友了,在这里我就是一名普通军人,在这里没有英雄,希望大家能把我当成普通人,我不需要照顾和同情。"丁晓兵的就职讲话简短而铿锵。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重拳。在一次紧急集合训练中,只有一只手的丁晓兵费力地打着背包,当他拎着松松垮垮的背包姗姗来迟时,全连战士的目光和领导的叹息声让他倍感挫折。 那一刻,丁晓兵深刻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独臂军人,需要付出常人数倍甚至数百倍的努力。从那天起,战士们经常能看到他们的指导员在各种时间里练习打背包、跑步。他用牙齿咬着背包带,嘴唇和牙齿都被磨破也不停下。为了练习左手投弹,他嘴巴拉断了6根背包带;练习端枪时,他选择比战友多扛一块砖,多定姿15分钟,肩胛骨被磨得血肉模糊;练习卧姿射击,他每天上百次携枪扑倒在地,左半边身体经常被摔得惨不忍睹。 几个月后的年终考核,丁晓兵打背包的速度已在连队名列前茅,他还在考核中获得了7项优秀成绩,打靶考试用5发子弹打出47环的高分。从此,战士们对这位独臂指导员的看法彻底改变。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