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我炸的修不好!”1937年,钱塘江大桥建成,它成功转移百万民众及千万军需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5-02 15:38:08

“桥,我炸的修不好!”1937 年,钱塘江大桥建成,它成功转移百万民众及千万军需物资,可仅 89 天后,竟被其设计师炸毁,这是为何? 1937年12月23日,钱塘江畔一声巨响惊天动地。滚滚烟尘中,那座横跨江面的钢梁折断,坠入滔滔江水。站在岸边的茅以升望着自己亲手设计、如今又亲手摧毁的钱塘江大桥,沉默不语。这座耗资160万美元,经历925个日夜建成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在通车短短89天后就这样消失了。有人听见他低沉地说道:"炸掉钱塘江大桥,我的心情就好比我把我自己的儿子掐死一样。" 当晚,茅以升在悲痛中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八个大字,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这位中国桥梁专家带着满腔悲愤,携带图纸资料,辗转各地坚持抗战。 回溯到四年前,1933年8月,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组织考察研究后制订的建桥方案获得国民政府批准,总投资510万银元,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的方案节省了200万银元。1934年8月8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动工兴建。茅以升邀请自己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同学罗英担任总工程师,共同承担起架设这座中国人自己的大桥的重任。 建桥过程中,他们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创新技术,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技术难题。然而,就在建设期间,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在不断加深。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攻占上海,直逼杭州。从1937年8月14日起,建设中的钱塘江大桥就多次遭到日军空袭。 面对严峻形势,茅以升早有预见——在大桥通车之前,他就已经在桥墩里预埋了炸药。这在全球桥梁史上恐怕是空前的:一座桥梁在通车第一天,桥墩里就已埋设炸药!每天,十多万人从桥面上走过,火车汽车风驰电掣而过,却不知道自己是从炸药包上踏过。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下层的铁路桥终于正式通车。这一刻是中国桥梁史上的里程碑——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终于建成。 1937年11月,当钱塘江大桥下层铁路刚刚通车不到两个月时,战火逼近杭州。11月16日,南京政府的军官携带绝密文件来到茅以升的办公室,命令准备炸毁大桥以阻挡日军前进。然而,茅以升看到每天在江边聚集的成千上万等待渡船南逃的难民,坚决请求推迟炸桥,军官同意了他的要求。 11月17日,在桥墩已埋有炸药的情况下,钱塘江大桥的上层公路紧急开通了。这次通车没有任何仪式,没有鲜花,没有锣鼓,甚至连桥两侧的栏杆都来不及安装完成。但从这一刻起,钱塘江大桥成为杭州唯一通往后方的生命通道。每天,数以万计的难民和大量的军需物资通过这座桥撤往南方。许多初次踏上大桥的百姓,忍不住在桥上走来走去,想要亲身体验脚踏钱塘的奇妙感受,不知道这座通向生命彼岸的桥下藏着随时可能引爆的炸药。 随着日军攻克武康,杭州城危在旦夕,疏散工作更加紧张。短短的89天里,钱塘江大桥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200多列火车,2000多辆客货车,无数军需物资,超过100万军民通过这座桥安全撤离。通过大桥抢运的物资总价值甚至超过了建桥的总投资,而那一百多万条宝贵的生命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12月23日下午1点,炸桥的命令终于下达。此时钱塘江大桥仅仅通车89天。茅以升看到北岸仍有源源不断的难民向大桥涌来,坚持等到下午5点,直到最后一辆汽车通过,才下令关闭大桥、禁止通行。随后,一声巨响,九座桥墩被炸毁,钢梁折断坠入滚滚江水中。总长1453米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就这样被它的设计者亲手炸毁了。 这并不是钱塘江大桥唯一一次的牺牲。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为了阻断日军的运输线,中国军队又在1944年3月和1945年2月两次炸毁了这座桥。抗战胜利后,1948年5月,茅以升主持修复了钱塘江大桥,但好景不长,1949年5月3日,南逃的国民党部队再次炸毁了它。直到1953年9月,这座饱经沧桑的大桥才最终全面修复,重新屹立在钱塘江上。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星河幻曲悠扬

星河幻曲悠扬

星河幻曲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