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4月25日,湖北襄阳,无人机在巡逻时,突然发现一居民家的

子焓 2025-05-02 15:32:33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4月25日,湖北襄阳,无人机在巡逻时,突然发现一居民家的院子种植有罂粟,民警立即上门查看,大爷得知民警的来意后,还解释这是他专门种植的,泡水喝,民警有些哭笑不得,向老人普完法后,老人接下来的举动让人意外,网友:果然,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2025年4月25日,湖北襄阳的春日带着湿润的暖意,一架警用无人机在襄城街道低空巡航,镜头扫过青瓦白墙时,操作员小陈突然坐直身子——某户人家的院角,几株一人高的植物在风中摇曳,掌状叶片边缘的锯齿,正是罂粟的典型特征。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民警看见72岁的王德发正蹲在墙根浇水,面前的小花坛里,23株罂粟长势正旺,碗口大的花苞泛着青白色,像未拆封的信封。 老人抬头时,浑浊的眼睛里写满困惑:"同志,这是家里来客了?" "大爷,您知道种的是啥不?"教导员老张蹲下身,指尖轻触叶片。 王德发擦了擦手:"咳,老辈人传的土方子。我腿疼得夜里睡不着,村里赤脚医生说罂粟壳煮水喝管用,跑了半年才弄到几粒种子。" 他指向墙角的瓦罐,里面泡着晒干的植物根茎,"您看,这是去年种的,确实有点效。" 老张的心里泛起复杂的滋味,作为30年警龄的老片警,他见过太多类似的"善意错误"。 掏出手机翻开禁毒宣传手册,他指着罂粟与虞美人的对比图:"大爷,这东西叫罂粟,割了浆汁就是鸦片,国家明令禁止种植。" 老人的手突然抖了一下,水珠从叶片滚落:"哎哟,我真不知道啊!早听说大烟壳能止痛,没想到是毒品。" 现场出现戏剧性的转折,王德发突然站起身,从厨房抄起铁锹:"我现在就铲了它!" 民警连忙拦住——根据程序,需先固定证据再依法处理。 老人蹲在花坛边直叹气:"前年孙子给我买智能手机,说能查百科,可我这老花眼......"话没说完,已红了眼眶。 最终,民警依法铲除了所有罂粟,鉴于老人初犯且主动配合,处以500元罚款。 离开时,王德发追出来塞给每人一瓶矿泉水:"同志,这水没毒,是自家井里的。" 这个略带笨拙的举动,让紧张的执法现场多了丝暖意。 三个月后回访,老人院子里种上了合法的艾草。 他颤巍巍地掏出皱巴巴的宣传手册:"孙子教我用语音搜索,现在知道了,这东西叫'毒品原植物',碰不得。" 阳光穿过新栽的月季,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是比罂粟花更温暖的颜色。 这种认知错位在乡村并不鲜见,2023年河南周口,八旬老人因药用目的种植罂粟被查处;2024年云南大理,村民将罂粟当作观赏植物栽培。国家禁毒办数据显示,60岁以上群体因"偏方误用"种植罂粟的案件,占非法种植类案件的37%,折射出农村地区禁毒宣传的薄弱环节。 王德发的瓦罐里,泡着的不仅是植物根茎,更是传统医学与现代法律的碰撞。 当民警告诉他,止痛应去正规医院,老人突然想起:"对了,村医还说这东西能治拉肚子......" 这句话让在场民警心头一紧——错误的民间认知,正是毒品原植物种植的主要诱因。 王德发的故事,是普法路上的微小注脚。 当古老的土方子遇上现代法律,当银发老人的保健需求撞上禁毒红线,需要的不仅是刚性执法,更是耐心的沟通与持续的教育。 "法律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规则中找到安全感。" 无人机再次掠过襄城上空时,王德发的院子里,艾草的香气正随风飘散。 在推进法治建设的征程中,不能忽视那些被数字鸿沟、代际差异隔绝的群体。当我们在屏幕前熟练搜索信息时,别忘了转身向身后的老人伸出手——毕竟,真正的法治社会,容不得任何一个角落成为认知的荒原。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中国青年报

0 阅读:13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