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国曾不惜重金购买荷兰挖泥船,耗费折合4吨黄金,五十余年后,各国欲重

熹然说历史 2025-05-02 15:27:11

1966年,中国曾不惜重金购买荷兰挖泥船,耗费折合4吨黄金,五十余年后,各国欲重金求购我国大型挖泥船,我国却一口回绝:不卖! 南海上,一艘庞大的"天鲸号"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正挥舞着巨大的铰刀,将深海的泥沙搅动起来,随着强大的泵送系统,这些泥沙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指定海域,一座人工岛屿正在悄然成形。这是201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天鲸号"在南海连续作业200多天的真实场景,它平均一周就能建成一座岛屿,这样的速度令国际社会大为震惊。 然而,时光倒流到1966年,一艘即将被荷兰淘汰的二手挖泥船,却让新中国付出了170万英镑的天价,相当于4吨黄金或今天的10亿人民币。为什么一艘即将淘汰的二手船会如此昂贵?这背后折射出当时中国在船舶制造领域的窘境。 "挖泥船被称为船舶中的清道夫和造岛神器,不仅可以疏浚河道,还能够填海造陆,运输和挖掘物料,配合大功率铰刀还能够不用爆破就挖掘石灰石与玄武岩等。"一位工程师解释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只能依靠购买来满足国内需求。 当时的造船业大国如德国、日本和荷兰等国家,虽然没有明确的政策禁止向中国出口,但在出售时却常常漫天要价。更糟糕的是,西方外商不允许中国只购买关键设备,而是必须高价购买所有设备才能获得设计方案。面对这种困境,中国下定决心要研发属于自己的挖泥船。 经过德国VOSTALMG公司的设计后,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起来,踏上了自主研发的艰辛之路。这条路充满荆棘,技术瓶颈、设备短缺、经验不足,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一位参与研发的老工程师回忆说:"那时候我们连最基本的设计方案都要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很多关键部件都无法进口,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有时候一个问题可能要反复试验几十次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挖泥船技术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1月19日,"天鲸号"交船仪式在深圳隆重举行,这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成功问世,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 2016年,随着"天鲲号"的下水,中国挖泥船技术再次实现重大飞跃。这艘长140米、宽27.8米的庞然大物,总装机功率达25900千瓦,每小时挖泥量约6000立方米,最大挖深可达35米。与"天鲸号"相比,"天鲲号"拥有"铜头、铁臂、大长腿"三大优势,解决了"坚硬岩石啃不动、挖不动、站不稳、碎岩远距离运输困难"等难题。 一位参与"天鲲号"建造的工程师这样形容它的能力:"'天鲲号'三台串联泥泵的总功率,相当于两列'复兴号'高铁的动力水平。外加该船直径3.15米的巨型绞刀,相当于3000台混凝土电钻合并在一起的工作量;干1个小时,就能把一个标准足球场挖深1米。原来要花30年才能填充的一个25万平方米人工岛,'天鲲号'只需要14天就可以完成!" 中国的挖泥船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挖泥船队。继2006年研制成功"天狮"号后,在2005-2012年间,中国又先后建造了20艘舱容在9000立方米或以上的耙吸挖泥船。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拥有至少44艘绞吸挖泥船,成为世界上拥有挖泥船数量最多、拥有重型挖泥船最多的国家。 中国挖泥能力也随之大幅提升,从本世纪初的3亿立方米猛增到2009年的10亿立方米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挖泥强国"。这种能力不仅为国内河道疏浚、港口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持,也为维护国家权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在日本斥资400多亿日元试图通过种植珊瑚来扩张岛礁面积却遭遇珊瑚克星棘冠海星而功亏一篑的同时,中国的挖泥船队正高效地完成着各项建设任务。风水轮流转,曾经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的国家,如今纷纷前来求购中国的挖泥船。 面对这些请求,中国的回应却出人意料:"只租不卖"。2017年5月,中国海关和商务部更是发布公告,明确禁止总装机功率超过2000千瓦、挖深可达海底15米以下的挖泥船出口,将"天鲸号"、"天鲲号"这类重型挖泥船列为国宝级的非卖品。这一决定体现了中国对核心技术保护的决心,也是对曾经技术封锁的一种回应。 "天鲸号"船员常子人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小组长而已。"虽然他在任务中一次次冲在最前线,但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众多默默奉献者中的一员。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坚守和付出,让中国的挖泥船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如今,除了挖泥船,中国在SPMT(自行模块运输车)和盾构机这两大工业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构成了中国工业的"三驾马车"。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与自信。虽然与德国、荷兰等传统强国相比,中国的挖泥船技术在某些方面仍有差距,但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赶超之路已经清晰可见。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