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咱来聊聊孙俪聊拍戏的那些事儿,听她这么一说,我才知道原来一个好演员在背后得下这么多功夫,对演戏这事儿,那真叫一个“较真”。
孙俪说她选剧本的时候特别挑,要求可高了。就说《蛮好的人生》这部剧吧,编剧费慧君18年就有剧本雏形了,可团队一直到22年评估完才把剧本递到她手里。这就好比做一道大菜,得慢慢熬、细细炖,等火候到了才端上桌。孙俪拿到剧本,一眼就被胡曼黎这个角色吸引住了。胡曼黎身上那种市井妇女的韧劲儿,还有中年危机带来的无奈,就像一把小锤子,直直地敲进了她心里。但孙俪也说了,要是十年前,她肯定接不了这个角色。为啥呢?因为那时候她没这人生阅历,演不出那种烟火气。你想啊,十年前的孙俪,可能还在演艺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没经历过生活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没体会过中年人面临的种种压力。可现在不一样了,她有了俩孩子,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孩子转,今天操心孩子吃什么,明天操心孩子学什么,这些生活琐事让她对胡曼黎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共鸣,能懂她的不容易,所以才能把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 孙俪进组前那准备工作,做得叫一个细致。拍《蛮好的人生》的时候,她提前跑去走访保险公司,就为了观察业务员是怎么跟客户打交道的。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在做一道新菜之前,得先去了解食材的特性和烹饪方法。她想通过观察,把胡曼黎这个保险业务员的角色演得更真实、更生动。剧本里胡曼黎有不少上海话台词,孙俪本身就是上海人,按说会说沪语,演起来应该没啥问题。但她不满足于此,还专门找了本地阿姨录了语音,就为了能呈现出更地道的上海话表达。这股子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 孙俪还说,这些年能接到好戏,靠的就是不吃老本。每次进组,她都把自己当成新人。就像这次和董子健搭戏,她提前把董子健演过的几部片子都看了一遍。这就好比两个棋手对弈,得先了解对手的路数,这样合作的时候才能更流畅,下出更精彩的棋局。孙俪以前采访的时候就说过她喜欢在剧本上用彩色标记,到现在都攒了二十多本了。每一本对她来说,都像是新的开始,每一次都是重新出发,重新挑战自己。 家人们,从孙俪身上,咱们能看到一个好演员对演戏的热爱和执着。她不敷衍每一个角色,不满足于现状,一直努力提升自己。咱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得学学她这种精神呢?不管做什么事儿,都认真对待,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