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增加津贴100元,就是这450元工资,钱学森还总是认为太多了。 为何那个年代的科学家都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为国家奉献一生? 钱学森在美国拿着几千美元的月薪,却选择回国拿450块的工资,他反而觉得太高,主动写信要求降薪。 到了90年代,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月薪还不到2000块。 1955年,他更是将百万港元奖金,看都不看就捐去治沙;稿费全让给合作者,说“我工资比你高”;连1万多元的著作奖金也捐给学校买设备。 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是真这么做的。 最神的是1992年,他写信建议中国汽车工业直接发展新能源,跳过燃油车阶段,当时全世界都在搞汽油车,他却说这样环保又安全,现在满大街的新能源车,证明30年的眼光何其长远。 一个科学家,不在乎钱,不在乎名,就想做点对国家有用的事,他算账不是算自己赚多少,而是算怎么做对国家最有利,现在的科研工作者,也该学学这种算法。 (信源:钱学森26年前的工资单火了!——上观新闻)
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按照教授一级工资,给钱学森每月335.8元
【1评论】【1点赞】
碎了一地的诚诺
钱老的新能源可不是现在的新能源,因为那个年代我们国家还没有那么多电力,钱老的新能源,可能是核能或者是万分之一核能。
Jane
人家在美国,军队是抢着供起来的,知道挖地方人才太贵,挖不起,留学生保障匮乏,相对更能适应军队的艰苦。cf 改革开放之初,出国打工叫洋插队。不说罢了……出国,才更爱国,总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