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中(二)
个人解读,仅供娱乐,切勿随意上升,我是不认的哦~
2000年后,很多大学和科学院获得经费支持、而且逐渐越来越多。而协和没有同步获得,协和经费是近年解决的。协和招聘困难,就提拔了很多内部的,也就是老师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协和长期还有空间紧缺。
翻译:没钱的时候近亲繁殖也就算了,情有可原
等经费和空间解决后,近亲繁殖就成为发展的巨大阻碍,而且文化就比较差了。
翻译:现在有钱你还这么干?
北大清华获得资助后,不停留在经费本身,积极改革、锐意进取,摒弃近亲繁殖就首当其冲,需要长期坚持任人唯贤。这一文化,协和恐怕远落于北大清华。
北大清华在历史上不仅医学不如协和,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也远远落后于协和。但现在完全反过来。
翻译: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
我认为协和以前非常好,近四十年有退步,一方面是协和之外的因素、一方面是内部文化问题。另外,北大清华、科学院的进步也使协和从几十年前的遥遥领先变成相对的“少慢差费”,特别是从我了解的科学角度。
翻译:从科学角度,你这不科学
4+4的医学院教育模式,不仅没有问题,而且对于协和医学院特别合适,也可以在中国部分医学院推广。
协和本来就是4+4,按美国模式。早期是燕京大学生物系4年,经过摩尔根的学生Alice Boring考核后才能继续协和医学院的医学部分。二十几年是北大生物系加协和。十几年是清华生物系加协和。
翻译:这个制度上次用还是再解放前
最近几年,协和医学院在新任院长的发起下,把开放前面四年,可以不用固定一所学校,也不固定生物系。这种做法不仅完全正确,而且更加适合新时代。
翻译:最近又开始用了,并且学啥都行…
完全正确是指本来协和学习的美国模式就不固定前面4年的学校和专业。适应新形式是指现在交叉学科背景越来越重要,例如,有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当然可以有助于新时代的医学。
协和医学院本来就是8年毕业后需要在协和医院(或其衍生物)进行进一步临床培训,之后才完成医学培养。协和这一套体系是自洽而完备的。
翻译:他有的是办法狡辩到“自洽”
其他医学院,如果认为自己也要用这套体系,当然也应该相应在临床阶段建立匹配的机制
翻译:其他医学院看看协和,还敢瞎搞吗?
录取、培养过程如果有违规,那应该批评、纠正。但问题不在于4+4体系本身。当然执行需要秉公办事、任人唯贤。
翻译:违规的得赶紧批评纠正,以前不秉公,这次可一定要秉公了
我们多年批评的科研经费体系,也因为需要加强秉公办事、任人唯贤。这是普遍需要改进。要不然对不起我们的时代、也不利于长期应对国际压力。
翻译:以前不秉公,所以现在赶紧得秉公一下 要不脸都丢到国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