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 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14岁,酷似她姐, 你娶她吧?”马一浮拒绝:“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 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与妻子汤仪成婚,这段婚姻还是汤仪的父亲汤寿潜挑选的,毕竟当时的马一浮取得了乡试的第一名,比鲁迅还要出色不少,虽然也算是包办婚姻,但好在他们婚后更是志趣相投,常以诗书唱和,琴瑟和鸣。 不幸的是,这段美好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三年,汤仪便因病离世,爱妻的早逝让马一浮悲痛欲绝,他在灵前立下誓言:此生不再续娶,面对岳父"三女儿酷似其姐,可续前缘"的提议,马一浮婉拒道:"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此后数十年,无论旁人如何劝说,他始终恪守承诺,将全部深情倾注于对亡妻的怀念之中。 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清末民初,男子妻妾成群、续弦再娶极为常见,甚至被视为家族延续的"本分",彼时,像马一浮这样出身名门、才华出众的青年才俊,不乏权贵之家争相联姻,但他却甘愿放弃世俗眼中的"美满姻缘",独居终老。 他的书房中,始终摆放着汤仪的画像,他的诗作里,常寄托着对亡妻的思念,这份在时代洪流中逆流而上的坚守,让他的爱情故事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震撼人心。 马一浮的深情,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纯粹表达,更折射出超越时代的爱情观,在那个婚姻常被赋予家族使命的年代,他却将爱情视作灵魂的共鸣,而非传宗接代的工具,他用一生的孤独,证明了爱情的珍贵不在于形式的圆满,而在于内心的赤诚。 这份在学术与情感间的纯粹坚守,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伟大爱情,是跨越生死、不惧世俗的永恒守望。 马一浮用笔墨书写千年文脉,更用一生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有些深情,一旦镌刻于心,便是永恒,在速食爱情盛行的当代社会,这份穿越百年的执着与纯粹,恰似一剂良药,提醒着我们,爱情的伟大,从来都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始终如一的坚守与忠诚。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3点赞】